什么是极简国学?(三)目前国学的使用情况

汉学是数百位学者的集合体,极其复杂庞大。极简汉学是研究百家思想的原理、方法和成果。要从复杂中取其精华,去伪存真,根本目的是古为今用。根据最简主义方法论,我们首先将国学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指传统思想文化,狭义上单纯指学习。然后,知识又分为四个方面:文学是表达方式,历史是语境,哲学是思想知识,科学是实现方法。这个模型可以替代上百种理论,分别研究。

之所以能理解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因为“文”的作用。第一,古人表达了,才能流传下来。这种表达主要基于写书,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学经典。佛教徒有藏经阁,道家有道家经典,儒家有儒家经典。每次战后,政府都会对经典进行整理和梳理,这在当时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比如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这是传播传世经典的重要手段之一,还有民俗、古建筑、考古遗址等方面可以作为研究材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郭店竹简也成为探索古人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们需要从各种资料中发掘出一条脉络,那就是“历史”的内容。知识是怎么产生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学习是如何传播和发展的?对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民俗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也要看什么样的理论能塑造什么样的人格?从古学今用的角度来看,有必要讨论一下如何实践。

经典是古人的话语,是先贤的表述,所以读经典是学习国学不可省略的一步。我们从《古语》中窥见古代哲人的思想,再从历史痕迹中探寻其脉络,从而评价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但是,这样一门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知识,今天还能应用吗?“哲学”可以理解为系统的认知,取自圣贤,成为自我。

如果一个理论没有可操作的方法论,即使它说的是对的,它又有什么用呢?人们需要“科学”来解决它。在古代也叫“技”“术”。是实践真理的基本操作,哲学是真理的真理,真理能解决理论问题,实际问题还得靠技术。为什么要用“科学”来定义呢?因为科学包含了科技的含义,有不同学科治理的旨趣,跨学科的道理可以一样,但技术层面不一定用得上。所以当我们继承旧知识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它的现值?有没有可能通过转化实现“古学之用”?真的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吗?我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果一种学问既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表象,也不能启发人们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继承它是为了什么呢?

只有深入了解之后,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区分开来,并结合时代的需要加以改造和利用。极简国学改造传统国学,正是基于这种思维。在转型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它。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一下,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孔子有没有宇宙之说?有没有一种认识论知道为什么?从而对这一理论进行界定,评价其优缺点,探讨其实践价值。

国学的“博大”具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同在”的特点。我们要把它放在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在“简单胜复杂”的思想指导下,去伪存真。通过自学总结,中国文化的国粹是什么?什么是民族败类?在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我们要抵制其糟粕,在坚持其真理的同时,不被其谬误所误导。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诗词歌赋,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前人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在《极简国学的方法论》中讨论过:“国学的功能是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来定义的,而不是取决于国学本身”。国学范畴太大,古人什么都学。然而,每当他们做一些研究时,总是有相关的知识流传下来。国学的学习也是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来选择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个人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不在极简国学的讨论范围之内。极简国学只讨论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旨在明确概念,明确方向,讨论实现的方法。如果能开导有需要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