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新能源发展的历史逻辑
新能源的发展完全基于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即环境污染越严重,传统能源越稀缺,新能源发展越快。这就是逻辑。
据统计,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6543.8+003亿吨,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占92%,尤其是煤炭,去年排放二氧化碳73.5亿吨,石油654.38+05.4吨,天然气6亿吨。
三者排放总量为95亿吨,而这些排放大部分是通过燃烧或其他反应将传统能源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源,以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从数据来看,减少上述三大能源的排放,尤其是减少煤炭的排放,可以直接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
传统能源替代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1.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替代方案是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便宜,而且排放环保,这样在未来就可以完全替代火电实现碳中和。这句话颇具误导性。严格来说,这个结论是完全错误的。
再来说说太阳能。一年有8760个小时,但中国每年太阳能能发电的小时数根据各地光照时间长短而不同。大部分是一年发电1100小时到2000小时以上,全国平均发电时间是1450到1750小时,也就是说太阳能发电只能做到65438+。风力发电也差不多。一年只有2000小时左右的发电时间,其余时间都需要储能。
第二,相信大规模储电储能的技术很快会突破。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周期来看,从铅酸蓄电池发明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人类花费了数千亿美元研究储能,可以从铅酸电池的90千瓦时/立方米提高到今天特斯拉的260千瓦时/立方米,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要知道汽油的能量密度是8600 kWh/m3,柴油是9600 kWh/m3,甲醇是4300 kWh/m3。目前最便宜的储能技术是100多年前发明的抽水储能技术。
第三,通过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保鲜膜、化妆品等化工日用品,解决碳排放问题。根据上述,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为103吨,即每户约22吨。没有一种产品可以转换成每户22吨的巨大数量。目前只有65,438+03%的石油用于生产石化产品。即使世界上所有的化学物质都是二氧化碳,也只能解决13。所以这种二氧化碳转化的路径对于碳减排的目标来说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