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祖籍是河南。那时候他妈带着他逃到浙江,改嫁蒋家,对吧?
过去很多野史在谈到蒋介石出生地时,都说蒋介石姓郑,人称“郑三发子”,尤其是唐朝先生的《金陵之春》,影响很大。这本书有更详细的叙述:
清光绪十八年(1892),徐州地区发生大饥荒,千里光地,寸草不生。为了生存,郑农夫和他的妻子各带了一个孩子逃跑。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来到开封乞讨。后来经人介绍,她为一个姓姜的盐商做了庸人,连房子都填了,一起回到了浙江奉化溪口镇。
唐人在谈到这些来源时说:“1949年冬,蒋介石的一个真正的侍卫官退守香港...他用八股文签写下了一些关于蒋介石的资料,其中有5页记录了抗战时期蒋介石大哥郑绍发奉蒋之命在重庆观战的过程……”
蒋介石有个哥哥去重庆找过他。
台湾作家张忠录出版的《蒋介石家族》一书说:
1941这一年,是抗日战争艰苦的一年。蒋介石被国家大事弄得不知所措。这时,重庆校场门口附近的河南同乡会里,来了一个叫郑少发的老人。他对每个人大喊他是“蒋介石的兄弟”...从他的背影来看,他很像蒋介石。他的姿态和动作在许多地方也很像蒋介石。而且,他为人正直诚实,不像那些爱吹牛骗人的人。许多人确信他是蒋介石的兄弟。
萧鲁阳道:“还有一个知道内情的军统特务少将沈醉。”沈醉在《我所知的戴笠》中写道:
当时重庆很多人听到一条新闻:蒋介石的亲弟弟郑绍发从河南到重庆找蒋介石,戴笠处理了蒋介石不认亲弟弟的丑闻。在蒋介石随母亲去蒋家当拖油瓶之前,他母亲的大儿子还留在河南贾政。几十年后,他大哥想通了这一点,想在重庆见见这个当了委员会主席的弟弟,谈谈骨肉之情。蒋介石拒绝承认一个姓不同的老乡巴佬是他的亲哥哥...
“沈醉写道,他多次去见这位老人,老人总是哭诉委屈,说蒋介石不承认,让他赶紧回家。”唐金培说:“从那以后,郑绍发被软禁在童军会馆、磁器口缫丝厂、息烽四年。抗战胜利后,他被送了回来。
两封信见证了蒋介石和法正之间的互动。
王小华说,有一份档案,即郑绍发写给蒋介石的两封采访信,以他的姓氏姜世离保存着。一封是1946 65438+二月,南京河南会馆发的;一封信是在1948年5月(当时郑绍发64岁)。两封信都有政府雇员的登记和签名,收据都有编号。
两封信内容相同的是:原籍河南许昌凌沟镇,光绪二十五年(1899)与蒋在开封共事。几十年没见了。第一封信写完第二封后,江曾派秘书长吴鼎昌召见。
时隔两年多,第一封信署名“人民”,第二封信署名步兵少校郑绍发。这大概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有说服力的结论了。
随着母亲逃离开封,郑三发变成了一个拖油瓶。
据史学家李庚武等人考证,法正(郑绍发)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许昌县岭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人。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玉,哥哥郑大发早年去世,弟弟小名三发子,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九月。
郑发生之前,传说光绪十七年(1891),许昌发生旱灾,庄稼基本绝收。秋天,法正一家决定出去乞讨食物。因为郑福安体弱多病,就呆在家里守门户。王带着两个儿子到当时的省会开封谋生。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就去世了。
开封市有一家伊泰盐业公司,老板是浙江奉化盐商姜。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了姜老板家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大儿子叫蒋锡侯,他和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在一家到达一年多后,老板姜的原配妻子去世,不久便嫁给了。由于法正不如弟弟聪明,在家里受到冷落,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节后离开蒋家谋生。法正当过学徒和巡警,后来在部队从一名士兵逐渐晋升为副班长、班长、特务头子、旗长、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法正被解除武装,重返战场。
与此同时,1904年,法正去了开封符江,可惜房子空了,连过去的仆人都不见了。经询问得知,蒋家一家在他离开后不久就回到了浙江奉化。邻居说,他哥哥改名蒋,跟着母亲到了奉化。还有一种说法是,蒋老板只是把三毛拿走了,把他妈留在开封。两个月后,他母亲因病去世。从那以后,法正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和哥哥。
法正四次南下寻找他的兄弟蒋介石。
回到许昌老家后,法正以务农为生。1933元宵节那天,法正带着儿子郑双喜去许昌看灯会。在许昌特委衙门前,他发现大门口挂着两幅画像。一个是国父孙中山,一个长得很像自己,虽然不知道名字。郑问警卫,警卫告诉他,这个人是蒋介石,是目前最高领导主席。他问卫兵江是哪里人。门卫回答说他是浙江奉化人。
为什么他长得这么像我,而且是奉化人?他是跟着妈妈去奉化的弟弟吗?从那时起,法正就有了去南京认亲的想法。
先生在《江生平新探》一书中,详细记录了的四次寻亲。
1933年秋,法正乘火车到达浦口后,刚下火车,吴廷生写给蒋介石的信就被宪兵发现了。宪兵队坚持认为法正的订婚是假的,但经过审讯,他没有任何结果,没收了他的旅费,并把它放在一辆向北行驶的闷罐车里,让他回河南。
1941年,法正第二次涉水来到重庆寻亲。到渝后,来到大阳沟的豫协,由高子举、姚、李孝庭等人帮助写了一份谒见蒋介石的申请书。过了一段时间,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亲自带到他家,送他回许昌,带了一大笔五千日元。法正拒绝了。
之后,宋美龄会见了法正。劝他回河南去,但法正拒绝了。
见、戴不能说服回去,蒋介石在高子举等人的意见书上批了一个“戴笠处理”四个字。蒋介石既不承认是真的,也不说是假的。怎么处理就看戴笠了。诡计多端的戴笠权衡再三,把软禁在白府。
1944春节刚过,重庆以“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名义给法正一家寄去500元钱,并要求许昌县政府通知其家人迁居重庆。之后,法正的妻子魏氏带着她14岁的女儿云曦去了四川。为了寻找蒋介石的亲属,法正在重庆住了三年。他对妻子和女儿的到来欣喜若狂。随后,军统局总务处主任沈醉奉戴笠之命,为Xi云安这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姑娘安排了一个家庭教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穿旗袍黑皮鞋的“公主”。
一天,郑酒后失言,向外界透露了被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处的秘密,引起姜大怒。戴笠立即下令将他和他的妻女转移到SACO的另一所监狱——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狱中,结识了“疯子”韩子东(《红岩》华的原型)和“小萝卜头”宋振中。1946年,寻亲失败的法正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了老家。
从1946到12,男去南京寻亲,未果。第二年夏天,回到了河南,郑一家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盛情款待。
1948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法正再次去南京寻亲。像前三次一样,蒋介石消失了。八月中旬,失望的法正回到了许昌。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逃往台湾省。1973年2月20日,法正在家中去世,享年89岁,寻亲的愿望破灭。
1987年5月,时任桂阳市委副书记、CPPCC董事长的韩子东(1947成功越狱后在法正的帮助下),带着女儿和“小萝卜头”的两个哥哥再次来到许昌,看望法正(已故)一家,并与法正的儿子郑双喜、女儿云曦(如图,韩子东在中间)合影
据说在90年代,一位擅长画梅花的河南画家被邀请到台北访问。蒋纬国见到他时,明确表示“我们是河南老乡”。
也证明了蒋介石是从《易经》中的卜筮(第二阴:石间,非终日,甄姬)取其名,这显然不是巧合,蒋介石心里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