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名刹有哪些,它们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灵隐寺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的飞来峰前。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印度高僧慧利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奇峰异峰,认为这里“藏着仙气”,于是在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取名“灵隐”。清朝康熙南巡时,灵隐寺定名为“云林寺”。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层,十八阁,七十二殿,僧人三千多人。在灵隐寺的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
二
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的镇,始建于南朝梁元年(502年),原名“苗栗坪明塔”。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中居住,故改名寒山寺。
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还有着奇妙的功能,可以用12两个字来概括:“闻钟声,清烦恼,长智慧,生菩提。”菩提,在梵语(即古印度文字)中,意为“觉悟”、“完全觉悟”。所以游客必须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而闻名。寒山寺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题词“枫桥夜泊”和枫江一楼。
三
少林寺
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波斯陀传教而建。因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下茂密的丛林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汉代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寺”。隋唐时期以武艺闻名。到了宋代,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史称“少林派”。经过历代少林僧人的潜心研究、创造和不断发展,少林功夫名扬天下,有“少林功夫天下第一”之说。
四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方寺庙。被中外佛教界称为“佛教之源”、“祖庙”,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寺的修建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白马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天王庙、大佛殿、大雄宝殿、戒音寺、毗卢阁和云起塔。
五
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镇,是上海最古老、最大的古刹。相传,吴栋孙权于赤乌十年(247年)为祭奠母亲而建龙华塔,五代吴越时期围绕塔建龙华寺,后被废。现在的龙华寺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
龙华,传说中的龙华树,宽达40里,因其枝干如龙头而得名。据说弥勒佛学道成佛时就坐在龙华树下。一般认为龙华寺的名字来源于这个传说。
六
大相国寺
大索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建于北齐文宣帝高阳天保六年(555)。为了宣传文宣帝的“建国大业”,它最初被命名为“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皇帝李旦为了纪念自己登基为襄王,将“简”改名为“襄”。此后,“大索国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北宋时期,索国寺深得皇族尊重,多次扩建,但毁于战乱和洪水。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鲁倒拔垂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七
大悲寺
大北寺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威路,是天津市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庙。
清朝顺治年间,高僧天下第一,修建了大悲草堂。据说高僧师高开始在草堂拜观音菩萨。因观音菩萨被称为大悲菩萨,草堂取名“大悲”。大悲寺正殿后面还有一个大悲殿,里面用泥塑供奉着一尊24臂观音菩萨,并镀金。
八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原名“雅舍”,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鼎盛时期,由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主持。后来,该寺改名为“大昭寺”。昭在藏语中解释为“佛”,“大昭寺”指释迦牟尼的佛,“大昭寺”指释迦牟尼的佛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庙供神像。晚年的释迦牟尼只同意为自己制作三个不同年龄的雕像,并亲自为雕像作画加持。三尊佛像中,12岁的释迦牟尼作为王子的镀金铜像最为精致高贵。
九
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郊。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唐天宝元年(742年),大明寺僧人鉴真大师受日本僧人邀请,计划渡日弘扬佛教。历经十年磨难,终于在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成功渡海日本,为中日友好翻开了新的篇章。
隋朝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下令在全国修建30座佛塔,供养佛骨。大明寺建有“齐灵塔”,高九层,雄伟壮观,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白居易、刘禹锡等都登过诗。
十
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于陕西省Xi市南郊,是唐代长安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又称发祥宗、贾赦宗、慈恩宗)的祖庭。这座寺庙是太子李治为了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石,报答慈母的恩情而修建的,因此得名“大慈恩寺”。
唐高宗永辉三年(652年),千辛万苦归来的高僧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修建大雁塔,并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以供养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舍利子,是当时长安著名的翻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