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西域(前世在三十六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后不久,汉骑兵声名大噪,汉帝国实力空前。西域各国纷纷向长安派遣使节,纷纷服从。汉武帝对所有这些臣服于大汉的小国也是敞开胸怀的。他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季峥为首任都护府。从此,东起玉门关,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至天山的广大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管辖。
西域三十六国是指今天玉门关外向西的亚洲地区的统称。事实上,汉初西域有50多个小国。到张骞出使时,西域已有36国通过弱肉强食,故合称“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三十六国中,鄯善(楼兰)、龟兹、乌孙、玉田比较有名。这些小国频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书上。但时至今日,这些国家早已不复存在,或消失成疑,或成为中国的一县一市。
“西域三十六计”的名声虽然响亮,但不知道有多大。事实上,这36个国家小得可怜。人口过万,算是西域大国了。小国只有几十户,最多七八万,大部分在一千左右,就是我们乡镇的规模。
有人可能会问,是什么原因让西域成为“小国”之邦,为什么不会出现“大一统”的王朝?其实这和西域的地理环境有关。与中原不同,西域并不富饶肥沃。虽然总面积不小,但适合人类居住的面积很小,往往是一片绿洲养活一个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距离汉朝已经两千多年了,中国还有多少“三十六西域”?
完全在中国新疆,有龟兹、焉耆、于田、若羌、楼兰、且末、小湾、绒鲁、卓米、曲勒、皮山、西野、普利、疏勒、莎车、围头、温宿、尉犁、古墨、北麓、乌市。
最强大的乌孙国一部分在新疆,剩下的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之外还有一些“西域三十六计”:大湾、大岳、淇滨、无矿、滑。
这些古国大部分都成了中国新疆的一个郡,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来说几个比较有名的吧。
大冢
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寻找岳家,共同围剿匈奴。但是张骞中的岳家并没有找到,而是找到了后来的西域三十六国。大月氏是生活在中国西北的游牧部落,与匈奴是世仇。
匈奴崛起后,在匈奴冒顿单于和军部大臣单于的连续打击下,大月氏被迫西迁。经过长途跋涉,大月氏来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并在其周围建立了著名的贵爽帝国。由于大月氏已在西域定居,不愿意再卷入纷争。汉朝和大岳联合攻打匈奴的计划失败了。没有盟友的帮助,汉朝只能自己保卫北方,这也是汉武帝继续讨伐北方的原因。
乌孙
乌孙是36国中最强大的国家?Home,在全盛时期有比较大的地盘,现在分布在中国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孙和大月氏一样,是河西走廊的游牧民族,在匈奴的进攻下被迫西迁。关于乌孙还有一个传奇故事。乌孙被匈奴单于莫都灭后,乌孙太子成了莫都的养子。猎骄不忘仇,逃出匈奴控制,成功复辟国家。
与匈奴有血海深仇的乌孙一直是汉朝的盟友。
龟兹
在西方国家中,龟兹是唯一能与乌孙抗衡的国家。今天的龟兹大概位于中国新疆阿克苏市和库车县之间。汉朝和唐朝的都城都在这里。龟兹是西域人口最多的地方,商贾来往,各种宗教在此汇聚,是真正的经济文化中心。
雁栖
焉耆是西汉对抗匈奴、唐朝对抗突厥的前线军事基地。焉耆现在的位置是新疆焉耆县。西汉时,这里有一万多人。西突厥战败后,唐朝将焉耆的北庭都督迁至碎叶城,此后焉耆逐渐衰落。
于阗
于阗位于天山脚下,塔里木盆地南部。现在是和田市,以产玉闻名。汉朝时期,于阗最发达,人口数万。于阗以佛教气息浓厚著称,他的浓厚气息在很多游记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尤其是《大唐西域记》。
楼兰/杉杉
楼兰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现在位于当时的大湖罗布泊旁边。楼兰在汉代是一个人口过万的西域大国。楼兰王以杀汉庭使者,被灭而闻名。楼兰国后来改名鄯善,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七大强国之一。
舒乐(品牌名)
疏勒是汉代西域重镇,现位于喀什市疏勒县。疏勒是汉代通往天山南麓的重要通道,也是草原民族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因此,汉朝与匈奴多次交战,疏勒是汉代安西胡夫西扩的前沿基地。东汉时,控制西域数十年的班超也以疏勒为营商之地。
今天的三十六国早已不复存在,这些“袖珍”小国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汉书·西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