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地名的由来
西汉时有河南郡,是河南名的开始。
唐朝大部分属于杜集路和河南路;宋设京畿路和京西路;金改南京路;袁位于河南省江北省和河南省江北路;明设河南省,后改为河南外交部;河南省的名称从清朝开始就没变过。
“周口,原名周家渡口、周家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一周姓船夫在沙河来回摆渡而得名。
市区位于沙河、何英和贾鲁河三川的交汇处,故称川汇区。城市的主要河流沙英河的航运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它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同济运河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沙英内河航运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由于境内河流纵横,水运十分便利,所以周口的商户、商店、店铺众多,市场繁荣。几百里的农副产品都在这里卖,或者倒卖水路。周口也是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小武汉”之称。
《周口市志》记载了当时沙英河的繁华:“那时沙英河上满是桅杆和烟火;水陆交汇于河堤,财货堆积如山。
白天,千船争奇斗艳,到处都是桅杆和船帆,河里都是搬运和卸载货物的人。夜晚,渔火燃起,歌声阵阵。“家家亮江浦,千帆聚如高涵。”明朝万历年间翰林学士熊廷弼写了一首关于周口的诗,为今天的周口儿女提供了一个关于沙英昔日辉煌的无限遐想空间。
商水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3.5,河南省东部,颍河边。
汉代称汝阳,因化妆水而得名。
隋朝改为檀银水。
、宋太祖尊赵为玄祖,忌讳“淫”、“运淫”等字眼。殷、商为同朝名,改“云殷水”为“商水”。
淮阳县
位于河南省东部,许昌市东南部,东经114.8,北纬33.7。
秦置陈郡,汉置淮阳州,晋置陈郡,宋改怀宁府,1913年改为准阳郡。
因该县地处淮河以北,故名。
太康县
位于河南省东部,涡河上游,东经114.8,北纬34.0。
秦置县,隋改太康县。
太康城,相传为夏朝第三任国王夏太康所建。
以人名命名。
扶沟县
它位于河南省中部,贾鲁河和双月河旁,东经114.3,北纬34.0。
扶沟县建立于西汉。
据《水经注》记载,县境“有亭有沟,故县有扶沟之名。”
沈丘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3.3,河南省东部,沙英中游,与安徽省毗邻。
秦设襄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襄城县,明设沈丘县。
沈丘得名于周朝的沈国,意为沈国的废墟。
丹城
位于东经115.1,北纬33.6,河南省东部,慈河上游,与安徽省毗邻。
汉朝设丹县,也就是今天的永城县。
按“丹”为“单”。
丹县应该是一座城堡,原名“丹”,西汉时的县城加了“夷”。
据《汉书·地理志》:“丹、莽称单城。”城是城,所以改成了丹。
陆毅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3.8,河南省东部,涡河旁,与安徽省毗邻。
春秋时,今县名“苦”,县西又有一个明鹿城。
明鹿城的传说因鹿多而得名鹿鸣。
北朝行省“明”于,为潞城。
文帝十八年(598年),在“旧潞城之地”将该县命名为陆毅。
西华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3.7,河南省中部偏东,潞河旁。
“西华”是相对于“东华”而言的。
据《水经注》:“有东,故曰有西。”东边是东华市。
东华和西华是以华氏命名的。
宋博士在考他爸爸,他吃的是中国的,是华氏。
因地域广阔,故有东华、西华之称。
汉代西华县。
襄城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东经114.8,北纬33.4。
西周时有郭襄,秦朝以郭襄的名义设襄县。
隋朝改为襄城县。
成立于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