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历史地理的论文

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主题和特点的相关信息:图片

研究主题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主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综合性,涉及政治制度、政治历史、政治哲学、理想模式、治国方略、治国政策、权力运用等。

第二,题材稳定。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代研究者长期使用固定的概念、范畴和范式,虽然含义不同。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研究主要涉及以下课题:①政治哲学。

包括仁、礼、法、道、势的范畴,天人关系,义利关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人性论,历史观。

②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

比如孔丘的“天下属仁”,蒙克的“丰衣足食”“王道”天下,翟墨的“兼爱”“尚同”政治思想,老聃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荀况的“王权”天下,面向非洲的法治社会,包景炎说,没有君主,也没有君主。

(3)治国方略。

为了达到理想的社会政治状态,治国方略也是中国政治研究多年来的重要课题。

对此,历代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治国方略,如:仁、礼、严、法、尚同、无为、孝、刑、德,通过纪、诚、义,达到修齐、平天下的目的,改良、革命。

同时也研究各种治国方略之间的协调与配置。

4政策措施。

对不同历史时期决策的研究,也是中国历年政治研究的课题。

这类研究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体层次,如经济发展中的重农抑商、重农抑商、协调发展农商、强调商业等;在外交领域,要远交近攻,联横并和,以洋制洋。

二是具体层面,即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的决策研究。

⑤权力的运用。

封建君主集权的政治统治要求统治者有一套顾全大局的行之有效的统治技巧。

因此,对谏、听、任意、考、督、防奸等执政技术的研究,在近代以前的政治研究中一直受到重视。

⑥政治制度。

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制度和规范的研究和建设。

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学研究,对如何在封建制度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制度和规范,保证政治的有效运行,做了大量的研究。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官员的选拔任用、政治机构的组织、监察制度等方面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维护和发展封建政治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以后,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机构改革。

⑦政治史。

中国的政治研究者特别重视政治史的研究,在政治进化史、制度史和思想史方面留下了大量著述。

他们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总结前代的政治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研究的特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学研究在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①范式单一。

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曲折,但从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结合法、道等诸子思想方法的研究范式。

这种研究范式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近代才被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所取代。

2关注世界。

中国历代政治学多注重对人和现实政治的研究,如人性、人与社会、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施政方略等。研究中出现了泛政治化倾向和强烈的“经世”倾向,而忽视了对国家、权力、制度等政治形态的研究。

(3)强调部署。

在对人与现实政治的研究中,我国政治研究者注重对治国之道及其合理性的研究,包括治国方略、治国政策、权力运用、人才人事选拔及其与政治哲学范畴的关系,而没有关注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

④注重伦理道德。

受单一范式的影响,中国历代政治研究者在研究治国之道时,侧重于伦理控制手段的研究。

从的“以德为先,以礼为和”到荀况的“以礼为先,以刑为和”,再到董仲舒的“以德惩”和朱的“以德治国”,无不体现出浓厚的政治道德化色彩。

虽然政治运作中的“正儒负法”在政治研究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相对于道德监管,法律监管长期以来被置于次要地位。

⑤学科界限模糊。

由于中国的学科分化并不明显,由于单一范式的影响和对伦理研究的重视,历代的政治研究都与哲学、伦理、历史融为一体,学科边界极其不清,未能确立独立的学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