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发展历史

元宵节的起源20个词元宵节的发展史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为了庆祝登基后诛灭诸吕,恢复刘姓。

元宵节的发展历史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据史料记载,一般认为元宵节始于西汉。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英做了汉惠帝。惠帝天生软弱,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入吕后手中。汉惠帝刘英死后,他的母亲吕雉篡位,吕后和吕氏家族控制了国家事务。吕雉死后,将军周波和180扫除朱禄,建立刘恒为40)。周波等人平定“诸吕之乱”的日子,恰好是正月十五,于是在正月十五这天,他们就和百姓们一起玩乐,尽兴而归,留作纪念。在古代,正月里,夜晚被称为“晓”,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汉文帝把它定为“元宵节”。

另一种说法是汉武帝采纳了方士苗吉的建议,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乙神坛,祭祀太乙神,无论是斩南越、斩天马还是冬至日。所谓太乙神就是太阳神,也就是道教中所谓的“太乙真君子”。正月十五的祭祀活动非常盛大。从黄昏开始,彻夜灯火通明,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祭坛,从而形成了正月十五装饰的习俗。汉武帝其实沿袭了先秦楚人的旧习:《楚辞九歌》以“东皇太乙”为至高神,宋玉《高唐宓》说:“入纯酒,祈神,太礼。”

元宵节与道教的关系

从道教的角度来看,上元节遵循道教的陈规。汉末,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五米豆道”创立了天、地、水(或人)的“三官”学说。魏晋道教还将三官与季节气候的时间联系起来,将正月十五(天公赐福百姓日)定为“上元”,七月十五(地方官赦罪之日)定为“中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定为“夏媛”,合称“三元”。传说三元节恰好是三官帝(俗称三界公)的生日。这三位神主宰着世界的生死和命运。为了祈求祝福,人们在上元节会挂起灯笼,祭拜三观。上元节由原来单纯的民间求吉避祸消灾意识强化,成为民间最具宗教色彩的节日。根据佛教,元宵节是在汉明帝统治东方期间从西域传入的。正月十五日,佛教僧侣和道教信徒将聚集在罗,下令在正月十五悬挂灯笼,无论绅士和平民,以显示他们对佛教的尊重和热爱。从此,元宵节放花灯就成了佛教礼仪和民间习俗。在唐代,它也被称为“元宵节”和“灯节”,因为这一天可以打灯笼。宋代诗人高澄写下《事物的起源》:“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为汉初一月,那里的地方叫大变,所以汉朝明令燃灯示佛。”根据民间传说,佛教是在两千年前传入中国的。第一次满月时,人们隐约可以看到一群天神在月光下跳舞。有一年,乌云遮住了天空,人们突然从众神的视野中消失了。他们非常害怕,于是点燃火把照亮天空,寻找神灵。从那以后,虽然看不到神了,但人们还是每年点火把去找神,互相习惯成了一种习俗。

自汉代元宵节成为习俗后,正月十五燃放灯盏的习俗始于汉武帝祭拜太乙神,主要在皇宫内举行,后通过官方倡导开始在民间流行。自汉代开平鼎盛时期起,就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传统。而汉代的点灯时间只有正月十五晚上。

隋唐时期的元宵节

到了隋朝,文帝提倡勤俭治国,采纳了刘贺的建议,严禁元宵节大放灯的民俗。后来,杨迪和文帝相反,尽力在元宵节大肆挥霍。大业六年(610),动员民间艺人入城,在皇城外举行盛大的百汉敬神拜佛观,并以皇帝与众民同乐开始元宵节,这与当时经济发达社会的繁荣有很大关系。初唐高祖。唐太宗“私塾”大年初一,学生们准备了精美的灯笼,带到私塾,由老师点燃,学生携带,象征着“光明的未来”,称为“开灯”。据《唐书》记载,唐代有两处著名建筑:勤俭楼和花萼楼。他曾在“勤俭楼”吃过一次小吃,开创了开元天宝的盛世。而且每年元宵节也是在“勤政楼”看灯,玩得开心。唐玄宗年间,点灯时间延长至三更。因为皇帝的倡导,皇帝的亲朋好友也竞相赞富,争奇。每年元宵节,民间灯笼的图案层出不穷,长安城彻夜辉煌。唐代元宵节期间,民间也举行拔河比赛。拔河,又称拉钩戏,唐代成为拔河的名称,成为元宵节娱乐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元宵节在宋代的扩展

到了宋代,元宵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朝皇帝在节日期间,不仅喜欢和百姓一起看花灯,还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习惯:元宵节,皇帝到庙里去做香,然后到御楼或东华门的东西角,和他的亲信朝臣们一起设宴。不仅放灯笼的时间延长,而且灯笼的制作也比唐朝更加豪华。北宋皇帝爱赏灯,放大灯笼,粉饰太平,奢靡之风到处盛行。南宋官员不理政务,却在为元宵灯“争新意,争不同年”。正因为如此,南宋的花灯样式翻新,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从京城到民间,人们都非常重视元宵节,于是有了一个特产。更重要的是,宋代出现了烟花和火药,它们被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制作鞭炮,还可以制作烟花。除了灯笼和烟花,元宵节还有‘外出’活动。按照宋朝的历史,宋太祖会在14日到18日* * *五个晚上放上灯。宋仁宗奖励了所有观看元宵节的人。宋徽宗曾经认为五夜不放灯太短了。他于政和五年(1115)前往沼泽地,于12月29日开始在京龙门“备战元西”。每年宵夜后,宋徽宗亲自到玄德楼观观灯赐酒,楼下偷窥盛宴的宫女可以得到一杯御酒。

明清时期元宵节的传承

在明朝,明太祖将元宵节延长到十天(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明代的元宵节大体沿袭了前代的遗风,但增加了舞狮的娱乐。郎英《七修约稿》说:“听说太祖初建杜南,成了五光十色的建筑,吸引了天下富商来实现立国。元宵节灯十多天。”明朝皇帝朱迪登上皇位后,他搬到了北京,并很快发布了一封信说:“元宵节从11日开始,放假七天。”从此,以“熄灯”为主要内容的元宵节娱乐习俗进入了其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元宵节的盛况,可以在当时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清代点灯时间只有五夜,只有十五才算节日点灯。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因为满族原来生活在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结冰,所以有放冰灯的习俗。满族入主中原后,冰灯也传到了中原。现在东北每年元旦到元宵节都会举办冰灯节,但格局早就现代化了。在清代元宵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舞龙、踩高跷、跑旱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