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梦墓竹简中关于姚舜禹的记载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比如竹简纪年发现于西晋,也就是说西晋以后,中国社会已经知道姚舜禹被调任皇位,有血腥的记载,而不是和平的退位制度。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记录,却没有被社会所接受,这就是问题所在。
于是在湖北国电找到了1993。《郭店楚墓主簿》中的姚舜禹再迁问题给了我们新的认识。
1993 10 6月18日至24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
其中儒家经典有十二部,分别是《易经》、《陆穆公文子四》、《五行》、《穷达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功学》、《敬德仁义》、《性诈降》、《刘德》、《语言》。
郭店墓地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四方乡郭店村1组,在楚国古都济南城南约9公里处。
因此,这批竹简的出土可以说是楚国的一份重要公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姚舜禹录》出自唐瑜之手。
事实上,当我们怀疑或思考郭店楚墓的竹简和竹简的纪年中的描述和不同记载时,无论是基于哪一份文献。我们对史料来源没有过严格的讨论,只是停留在哪个记载这样说,哪个记载那样说的现象层面。
例如,这些关于姚舜禹继位的记录属于传说还是基于事实的记录?或者说,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出自西周还是西晋?
根据中国文字文献的历史记载。姚舜禹的历史基本上属于口头文学或口头文学。最早用文字记载的史书严格来说是在西周甚至春秋时期。
因此,姚舜禹历史的记录基本上属于后世传说的记录,而不是在姚舜禹前后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文字的?通过考古历史发现,尧舜禹时代肯定有文字,但问题出在这个时代,不属于一个有意识用字的时代。
所以把尧舜禹时代的历史写下来的可能性很渺茫。这个时代虽然有文字,但是这个时代的文字还处于文字小规模使用的时代。包括甲骨文,都不属于文字大量使用的时代。
因此,我们应该说,姚舜禹继位的详细历史是在姚舜禹时代用文字记录的,这种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我们来看看周初的历史记载。很详细吗?更不用说商代晚期或者商代早期的历史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我们还处于从文字逐渐过渡到大规模的阶段。
因此,无论你看到什么样的关于姚舜禹的记录,我们都认为它的可信度不太高。因为后世的记载,我们距离周朝至少1000年。这么长时间,没有任何文字证据作为权威记载,只有口头传说。很明显,民间的官方说法会交织在一起。
那么,姚舜禹的王位继承是一场和平的让位还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从这些记载产生的时间,也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中国的历史情况就是各种学说此起彼伏,形成了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局面。
尧舜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没有办法知道真实的情况,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真实历史是比较清楚的。
众所周知,西周或者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伟大的王朝,但是这个王朝在西周时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也就是中央王朝有很高的权威,但是到了西周晚期,中央王朝的权威在下降。
于是,春秋五霸产生,三族分晋后,又产生了魏、赵两个新的大国,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后周局面。在近250年的战国时期,秦国作为七大强国之一,首先剥夺了周朝的权威。从此加速了七国统一的序幕,最终在秦始皇手中完成了国家的新统一。
那么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时期,中国社会对姚舜禹的认知是怎样的呢?现实中皇位的传递是怎样的?
我们在现代古代文献发掘的材料中,如甲骨文中,找不到姚舜禹。
所以有一个问题必须讨论清楚:中国是什么时候用文字记录历史的?不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会对很多问题越来越迷茫。
郭店楚墓竹简虽然成书时间早于《竹简年谱》,但所依据的史实并不充分。所以记录上差别很大。我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姚舜禹时代的历史不是姚舜禹时代的记载,而是后人对姚舜禹时代口头文学记载的转换。
这些记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说,所以这些传说有不同的来源,比如民间的和官方的。因此,对于姚舜禹档案的所谓“事实”,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不同的描述。
例如,竹书编年史中姚舜禹王位的继承就是通过相互竞争获得的。然而,郭店楚墓竹简继承了姚舜禹的退位。显然,这两种王位传承方式存在着巨大的政治差异和事实差异。因为这两种传位方式毕竟很矛盾。
其中所反映的政治态度和理想,也是用完全不同的“事实陈述”来表达的,所以这两种说法确实值得推敲。
那么,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你是怎么看待姚舜禹继位的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百家争鸣说了什么。
最早记载“退位”的文献是《尚书》。其中,姚典记载了“尧舜退位”,大莫雨记载了“舜禹退位”。这是我国文献中最早的退位记录,但问题是《尚书》后来被古代学者怀疑,认为是晋代学者伪造的,或者部分是伪造的。
然而,值得我们怀疑的是,如果《尚书》是伪造的,墨子也记载了姚舜禹的退位。
所以除了《尚书》,《论语》《孟子》也提到了“尧舜退位”。
万章问孟子,“尧在天下与舜有什么优势?”他回答说:“不,天子不能与人共治天下。”万章又问:“可是,舜得天下,是哪个呢?”孟子曰:“天道与之同。”在《孟子-万章》中,孟子似乎不承认姚舜禹退位。
庄子在《让王》中列举了许多让位的故事,如尧让,舜让善涓。他还认为,尧舜退位埋下了几千年的祸根,几千年后一定会发生吃人的事情。
在这里,庄子显然认为姚舜禹退位了,但他对退位持批评态度。这是一种政治批判,但并不意味着否定“事实”。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百家之一,对退位持怀疑态度。
荀子郑伦说“尧舜的好退让是一句空话,是浅薄之传,是卑微之言”,直接把退位当成了废话。
《战国策》公孙衍告诉张仪,劝魏惠王继承张仪,而《战国策》说秦孝公想继承商鞅,但这些退位都没有真正成功,原因当然很简单。王位怎么能轻易授予他人?
《吕春秋》说魏惠王想继承惠施。
《颜氏史记》中,王艳在谋士苏代、陆茂寿等人的鼓动下,放弃皇位,让位于相国子。结果国家一片混乱,将军城被燕王攻打,但两人都被杀了。齐宣王趁火打劫,子芝和匡都被杀了。
王艳和子之死代表了禅让实践的破产。
这是战国时代对退位制度的批判和实践,但无论是批判还是实践,退位在战国时代并没有真正成为政治实现,这是铁的事实。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退位给儿子赵,自称国父。先父欲立公子章为代王,图谋分裂赵国。大臣李兑与公子成发动沙丘宫杀公子章。我父亲被困在宫中,乞讨食物,被活活饿死。
从秦始皇之前的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历史反映的事实是,古人对于退位这个政治话题的态度并不确切。到底有没有这个东西,其实有不同的态度。当然,这些不同的态度并不是伪造的事实,而是各自政治思想的一种表达。这些想法是基于准确的事实吗?当然,他们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这会导致不同的想象或者自己的判断。
那么,从战国时期所谓的退位实践来看,退位应该既有历史记载,又有历史实践事实。毕竟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是几百年,而是几千年。
从姚舜禹时代到战国时代没有几千年,所以所有关于姚舜禹退位的说法都不会是空穴来风。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可能混淆了“古代”和“现代”的制度,或者用现代的制度去怀疑古代的制度,或者用古代的制度去否定现代的制度。
所以,这是一种错误的时空观导致的不同看法。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尧舜禹时代是否存在退位制度,是一个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我觉得断然的认为有或者没有太武断了。
那么,姚舜禹的退位在郭店楚墓竹书和竹简的编年史中有不同的记载是正常的。
值得一提的是,竹书纪年和郭店楚墓竹简都是战国时期的,只是因为一个发现于西晋,一个发现于我们这个时代。
西晋发现的竹书编年是否被篡改?今天看来似乎不是很重要,因为我们从《竹书纪年》之前,先秦诸子百家对姚舜禹的皇位是否退位有不同的看法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出。
那么,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郭店楚墓竹简,史料的绝对真实性都存在一些问题。
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去伪存真。但是,很难。比如竹书编年史中关于穆的记载,很多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我们也值得相信这些记录吗?
宁可信古人,不可无书。
其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虽然事实需要观点,但我们不能用观点代替事实。这个道理,一定要说清楚,历史事实和你的历史观是完全不一样的。
然而,姚舜禹在战国时期或在我们现代是否退位,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这是因为:第一,历史上所有的记载哪一个最早?第二,中国历史上有没有退位时代?然后从退位时代到私有化时代?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用事实可以清楚看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西周,已经是一个直传的时代,不存在退位这种政治制度的基础。战国时期虽有舆论和退位动议,但并未真正实现。所以,退位是历史阶段还是政治幻想?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