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如何系统地复习历史,长时间记忆?
要提高历史科目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最好每天不少于50分钟。太多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复习,太少没有影响。时间要安排在睡前一小时(这个时间是大脑一天四个记忆高潮之一);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和中外近现代史要有明确的量化规定。具体措施如下:
1.确定一定时间内复习教材的次数,然后根据每本教材的内容确定每天五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鉴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外近代史的内容则越来越理论化;在50分钟的固定时间里,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以是10分钟,另外两本教材各20分钟。然后根据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和每天要复习的量,确定每本教材要复习的页数。
3.复习完《中外近现代史》第一卷,再复习第二卷,时间、复习量、方法与第一卷相同。但这个时候,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要不要再复习一遍?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历史记忆相对更多,而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重在理解,所以中国古代史的复习要多进行几次,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你也应该多读一些来记住和理解它的内容。
(B)每次审查都应有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课本我看了几遍,还是记不住;有的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熟悉的内容,觉得很无聊。当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并不完全与投入的时间成正比。就记忆而言,基于理解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的记忆;所以,掌握知识要注意理解,每次复习不能简单重复,要有重点,有针对性;这样可以使复习和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次复习重点是课本的内容,包括课本的标题、副标题和具体内容,做到什么都读,不分大小轻重,理清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历史框架,才能明确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的归属。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睡觉前,要像看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复习白天复习的内容。不要求回忆全部内容(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回忆当天复习的题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巩固主要知识,又能防止大脑因注意力过度集中而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次复习重在理清历史线索,扩大知识面。从目前的高考试卷来看,历史的试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即历史的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一般问的是相似知识的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命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份不熟悉的背景材料,然后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些问题大多涉及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复习时要注意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尽量做到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但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复习时很难深入拓展。第二次复习主要是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侧重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尽量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即在翻开教材前,尽量回忆每一章的大小和标题,每个标题下的重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回忆不起来再翻开教材,从而掌握主要知识,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如果觉得自己在复习的内容和自己复习过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就要马上回忆相似的内容是什么。比如看到明代的手工业,就要联想到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看到景德镇的瓷器业,就要想到教材中的其他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记忆,可以逐渐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延伸扩展的知识主要是老师补充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或者在某个特定的知识点上渗透一些学科。比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的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三大决战分别是东北第一战和东北锦州第一战的原因。对这些教材直接涉及的知识没有深入的分析,学生经常记下来。复习的时候也一定要看,甚至要记。这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更有效的方法。考试中往往会有一些背景材料与老师平时补充的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虽然提问的角度会有所不同,但学生不会因为已经了解了背景材料而感到陌生,在分析和回答时也不会无所适从。
最后,学会学习的关键是学会如何阅读。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分为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和历史影响。历史背景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分为历史和现实原因、内部和外部原因、必然和偶然原因、直接和间接原因、根本和一般原因、主观和客观原因、主次原因等。
历史过程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作品、制度等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成就、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以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和历史线索。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