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的产地是哪里?
普洱茶是起源于普洱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历史传统茶叶。千百年来,普洱茶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优良的茶叶品种、独特的加工工艺、独特的造型、越陈越香、多彩的饮茶方式、悠久的生产历史和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成为国内外最具吸引力和最受欢迎的饮品。同时,普洱茶产地是云南多民族聚居区,这使得普洱茶蕴含着广泛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普洱茶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道光《普洱府志》和《六茶山遗迹》;早在三国时期1700年,普洱府就开始种植茶叶。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朝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的唐人范绰。他在《舒曼》第七卷中说:“茶叶在白银世界里离开群山,散而不采。萌舍曼喝的时候配辣椒,生姜,肉桂,炒菜。”“茶”即普洱茶;“音声”是唐代南诏六节之一,“音声城”就是现在京东的县城。“银盛市界山”,即京东城东的哀牢山和京东城西的无量山,说明这些地区在唐代就已经驯化、利用和开发了茶叶,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作为商品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南诏时期,“音圣节”管辖思茅、西双版纳,以及大理、临沧的部分地区。“散收不收”法,是指当时茶叶以散收为主,不采用内地“蒸、捣、拍、培、穿、封”的制茶方法;“孟舍曼”指的是当时南诏的统治民族;“用花椒、生姜、桂皮煮着喝”是指当时喝茶的方法是把茶叶、花椒、生姜、桂皮片一起放在一个壶里喝。(由于未经加工的茶叶或杀青温度不够的晒干茶叶有一种青草般的涩味,所以古代南诏少数民族用“花椒、生姜、桂皮”等重调料的茶叶烹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花椒、生姜、肉桂”的疏风、温补、助阳的作用对生活在高原的人也有药理作用。《舒曼》中所载的内容清楚地描述了茶的起源和创造了生姜饮用方式的茶农“孟社满”。从记载的产茶地区和产茶民族推断,与后来普洱茶的主产区一致。这也是普洱茶区最详细、最可靠的茶叶生产记录。据此考证,普洱茶的栽培利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茶生银山”。它的范围包括哀牢、两座无垠的山和银盛地区的其余矿脉。唐代思茅盛产茶叶。今天,思茅市及其周边地区是茶树驯化、大规模种植和开发最早的地区。景东、镇远、景谷、普洱、澜沧等有野生古茶树的地方,在唐代以前采摘和利用茶叶,栽培茶树,到唐代成为商品。从唐代到明清,思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茶叶产区。李《云南志略·各路洋人风俗》说:“金牙与百余洋人,交易五日——聚会,交易用毡布、盐、茶。”说明普洱茶已经成为当时边境地区的重要商品。谢明·赵志在《云南略》中说:“文人所用皆茶”。到了明代,史书中正式记载了“将军茶”的名称。由崔所著的《滇记》一书载:“普洱茶名闻天下,出于普洱所属的六大茶山。初一叫悠乐,初二叫,初三叫一棒,初四叫茫枝,初五叫曼段,初六叫曼沙。几十万人进山泡茶。”这六座茶山都在普洱府思茅堂的地界之内。普洱府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思茅堂所属的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分集中在普洱府,经过加工提炼后,销往国内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普洱茶叶云南普洱府”的记载。明代方以智也在《物理学概论》中写道:“普洱茶蒸成球,为西番之市”。说明普洱茶在明代被正式记载在史书中,证明了内地先进的采茶、制茶方法被引入普洱茶的加工工艺中,普洱茶被社会各界接受和消费,普洱茶成为茶叶集散地,普洱茶在中国声名远扬。前人对普洱地区茶叶的描述很多,包括栽培管理、加工、花色品种、产品流向等。,说明当时茶叶生产在当地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山区少数民族的重要经济收入。清代云南前巡抚伯林写《人入云南图》,谈及“黑窝泥”(即今哈尔滨、艾尼人):“采茶卖茶也是生意,女人勤快。虽然他们放不下,但普洱府是思茅的。”可以肯定的是,山区的部分哈尼族以采茶卖茶为生。除了唐代的《舒曼》、宋代的《续传》、明代的《云南略》、《本草纲目》、清代的《普洱茶志》、云南于海的《智恒》、《普洱府志》之外,还有《新篡云南通志》、《民国云南通志龙编》等书籍。普洱茶产于哪里?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普洱茶以普洱府命名,普洱府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因为按照自然经济时期市场形成的规律,要想形成某种商品的大规模分布,首先这个地方要有一定的商品产量。商品在满足自身消费后,大部分产出会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然后商家陆续聚集起来进行买卖,形成贸易,并因市场需求而逐渐向周边扩散。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在普洱府建立了浮官制度,加强了对其三堂一县一司的管理。其核心是促进茶叶种植的科研开发,形成大宗商品,为朝廷增加税收,承担向朝廷进贡的责任。因此,普洱府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普洱地区茶叶的发展。久而久之,围绕茶产业逐渐形成了以普洱府为中心的大规模加工贸易,普洱成为茶马古道的源头。茶学界公认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是马帮在长期运输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过程。拥有商队的是茶商,普洱是茶商聚集成群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茶商沿着从普洱向外辐射的五条茶马古道向世界各地介绍和销售普洱茶,于是世界了解了普洱茶。据《普洱府志》记载,当时的普洱府遍布行会、酒楼、茶店,中外茶商摩肩接踵,成为在国内外影响巨大的商业重镇。因此,普洱府不仅是普洱茶的集散地,也是最早的原产地,对周边地区的茶产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所以普洱茶产于普洱,以普洱府命名。历史记载中记载了六座茶山,古代的“六座茶山”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山和茶区。由于历史变迁,准确定位它们的地理位置并不容易。是否除了六大茶山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茶叶种植,以至于会有“普洱不产茶”的说法,根据多年来许多科学工作者的调查发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除了六大茶山之外,不仅有分散的产区,也有主产区,如澜沧景迈有千亩人工种植的古茶林,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第二,除了六大茶山,还有更大的生产普洱茶叶的范围。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属六大茶山,进山采茶者有数十万之众。”当时茶叶年产量8万吨,仅公元161年从普洱运到西藏的茶叶就有5万吨,而古代六大茶山的范围不需要用800吨。由于古代的生产水平和人口密度,六大古茶山绝对不可能年产八万吨,也没有那么多劳动力。要达到“山中数十万制茶人”的生产规模,可以集中当时普洱府下辖的宁洱县、思茅厅、威远厅、踏浪厅、车轩卫部的产能。所以“一周八百里,数十万人进山制茶”的范围是思茅及其周边的整个地区。只有这个范围才能达到清朝“年产8万吨普洱茶”的生产能力。第三,普洱境内及其周边地区也有悠久的茶山栽培历史。据多位茶业工作者调查,思茅所辖7县有29个野生茶树群落,总面积约7万亩。已被专家发现并考证的镇远县九甲乡钱家寨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王。普洱地处中国云南西南边陲,这里山峦起伏,溪流纵横,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具有发展茶叶种植的独特条件。野生古茶树、过渡性古茶树、栽培或近栽培古茶树、古茶林广泛分布于普洱及周边几个县(景东、景谷、镇远、澜沧、江城等。).普洱县有两千年的野生古茶树,庐山和半山。澜沧邦外有上千株过渡性古茶树;华山、景谷羊塔、普洱庐山有400年的栽培古茶树。澜沧景迈芒景千年栽培万亩古茶园,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栽培古茶树博物馆,是普洱地区悠久大规模茶叶种植历史的活证据。说明在普洱茶的发展和繁荣中,普洱县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同时,普洱府产茶历史有据可查。据《茶王赋》记载,普洱贡茶首推西门茶花,西门山又称普洱山、天碧山。据史料记载:“普洱山位于云南省宁洱县境内,山中所产茶叶温润可口,有别于其他产品,故称普洱茶”,被道官作为贡品,称为“万茶之冠”。另外,第二名是半山茶,以前是山茶林。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半山茶农不堪政府压榨,纷纷造反。清政府派清军洗半山血后,半山茶农遭到清军镇压,茶树被砍伐。未来普洱茶农将主要以茶叶加工和分销为主,因为加工和贸易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普洱茶的原料生产将向周边其他地方转移,这说明普洱茶不产于普洱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普洱茶的生产范围应该是包括普洱茶和六大茶山在内的广大区域。普洱茶,起源于清代设立普洱府时被列为贡茶,此后有了很大发展。从普洱建置的历史沿革来看,从古普洱到元代,既没有独立的政府,也没有普洱的地名。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使用“普洱”这一名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改名为“普洱”。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设立元江分署,辖思茅、普洱等13版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实行“改土为流”后设立普洱府(府址在今普洱县)。那么,哪些地方属于普洱州府管辖呢?根据云南州县新情况,“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普洱府,1县内1司三堂,即宁洱县(今普洱县)、思茅堂(今翠云区)、威远堂(今景谷)、塔朗。乾隆、道光、光绪先后设立京东、镇远、镇边三个直隶厅,其中廉贞直隶厅辖澜沧、西盟、孟连三县及双江、沧源部分地区。可以看出,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普洱地区主要包括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和临沧部分地区。普洱府大部分地区属于今天的思茅市所辖区域,普洱府也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在历史的长河中,普洱茶以普洱为中心不断向外传播发展。同时,先民们把勤劳、智慧和劳动技能运用到茶叶生产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在商品贸易的推动下,他们充分利用云南大叶茶树的独特优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名扬海内外。普洱茶品质高,口感纯正,奠定了普洱茶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