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生产
农业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产业,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
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的产业都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轨迹,即手工生产——机械生产——现代化生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受此法约束。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各国农业都在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只是各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不同。
由于国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产业发展战略的不同,各国农业发展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其特征是机械化、生物化和信息化。一些不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处于手工生产时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正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但情况大不相同。有些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有些刚刚进入工业化阶段,大多数国家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
我国农业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段,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我国农业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即由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变。
更复杂的情况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和产业化,生化和化学也有一定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但情况大不相同。山区等落后地区仍以手工劳动和自然经济为主,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第二,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来看,经历了从农业反哺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共同的规律是,在国民经济工业化初期,农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撑,农业哺育工业,第二产业率先实现工业化。当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和其他产业开始反哺农业,支持和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
我国农业正处于全社会反哺农业,工商业和现代服务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的把握,党中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
第三,从农地经营规模来看,经历了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再到土地规模相对稳定甚至萎缩的转变。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基础是土地经营规模的集中或土地的集约利用。
农业生产直接以土地为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其实就是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总是伴随着土地的适度集中。
只是由于不同国家人均土地量不同,土地适度经营的规模不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最大,欧洲一些国家次之,日本、韩国等国规模较小。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劳动的集约化。
当农业产业化进程基本完成时,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要素,土地集中的重要性下降,甚至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土地规模也下降。
比如以色列、荷兰等国的特色农业就体现了这一规律。
中国农业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中国农业生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以适当的土地集中为中心。正如* * *所说,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但是,根据我国人均耕地相对较低、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农业劳动强度相对较高的实际,我国农业生产用地的适度规模应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不同作物类型区别对待。
粮食土地和大型经济作物用地、平原地区耕地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农用地应适当集中,形成规模经济,而一些特色农用地不应盲目追求土地规模的集中,应主要采用生物和信息方法,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四,从农业经营模式来看,经历了从单一家庭到公司、合作组织的转变。
工业社会以前,传统农业是典型的分散经营模式,农产品的提供者、购买者和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
当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和大工业生产时,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从个体家庭转变为大公司和联合垄断组织,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购买消费品转变为购买中间产品。
农民的交易对象变了。在与农产品需求者的交易过程中,农民处于劣势。分散的供给者不可能与强大而集中的需求者讨价还价,这使得农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土地的规模经营建立强大的农业生产公司,二是在土地适度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合作组织。
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土地经营的规模。
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走第一条路,以日本、以色列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走第二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