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分析
1,内容,贴近生活,与社会热点不谋而合,现实意义强。很多人认为北京试卷远离社会生活,甚至以此为例,与那些直接面对社会热点的作文相对立。其实很可笑!以去年的材料构成为例。表面上讲的是刘长卿的两首诗。实际上是借助这首诗的内涵,将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君不见,当时的社会,韩剧里的生死情怀感动了大江南北,金庸的武侠小说被收入教科书。有多少人为“超级女生”和“快乐男生”而疯狂?而且股市上有无数的盲从者,1亿多股民!这一切的浮躁,不正是与刘长卿的诗所带来的宁静的人生境界形成对比吗?它引导人们成为一个有着崇高知识的智者,因为沉香价格昂贵,不需要漂浮。
今年看这个问题。根据材料中暗示的“似乎已经到了极限,但还有很大的空间”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找到要素:这个杯子看似装满了石头,但也可以装满沙子,水可以以后再放进去。我们可以延伸到人类生理的极限问题。我们的抗震救灾其实突破了很多极限。比如伞兵在极其复杂的地形上空4500米跳伞,突破了伞兵在复杂环境下伞降的极限;经过190多个小时,甚至200多个小时,我们的搜救队也找到了幸存者,突破了医学上72小时的生命极限。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有很多这样突破极限的例子。谁能说这不是社会热点的反映?
另外,第二点,事情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做,第三点,重的事情先做,也可以从当前抗震救灾中注重轻重缓急、有条不紊、把握重点等方面来做一个规划。
2.命题标准化凸显北京命题特色。从2006年开始,北京的作文系统分为三部分:(1)引言:或讲故事,如今年;或者引用一首诗,比如2007;或者介绍一些现象,比如2006年。总之,要用这些手段引导考生进入写作情境,打开思路,让他们思考千年,“游万仞”(陆机《文赋》)。(2)写作范围:这部分是命题人对考生作文的写作范围乃至立意最明确的要求。有时,为了防止学生忽略,他们甚至在写作中使用“粗体”来突出自己的想法,如1996年的作文。我觉得这部分真的很好,充分体现了提议者“人文关怀”的良苦用心。特别是对于一些考试容易出错的材料(如2007年)或者考生考试有难度的材料(如今年),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方法。这也是通过揭示材料的范围来进一步降低考试难度的有效手段。这种方法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但对那些写作的“超长生”来说却不是埋没,因为这部分有省略号,说明这些思路并没有穷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3)写作要求:这部分是对考生写作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有写作风格,题目要求,用词等等。
总之,今年的北京申论题特点突出,考察了学生的思维力度和广度,命题形式稳定。是一个很好的考题,但遗憾的是,有的同学只看到了“树”——命题人给的材料,绞尽脑汁去理解前面的故事,却没有看到“森林”——题目的立意要求和材料提示的几个点,所以感觉更理解。
附: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上课的时候,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在里面放了一块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也可以放沙子。学生放沙后,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回答满,有一个男生回答没满,还能放水。老师笑了笑,然后倒出沙子和石头。杯子是空的。这次老师把沙子和水放进杯子里,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往里面放一块石头,应该怎么放?男孩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老师让学生对此发表看法,学生发表意见:
观点一:“好像已经到极限了,但是还有很大的空间。”
观点二: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先放沙子。
观点三:对,重的东西先做,比如大石头先放进去。
观点四:不一定。没有必要先放沙子和水...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