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争议的事件,至少需要电脑来统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我认为,应该是绥阳之围。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如火如荼之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率罗、突厥等部落数十万人杀隋阳。

当时绥阳守军只有几千人,实力之悬殊可想而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每个人吐口水都能淹死你。按常理来说,除非人人都能长出一百只胳膊,否则这场仗打不起来。然而,如你所知,有一百只胳膊的不是人,而是蜈蚣。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不平凡的人出来当英雄。这个不平凡的人,就是张勋。

在张勋的英明领导下,绥阳数千守军创造了几个战争奇迹:从早上到中午打赢了20多个战役;短短几个月就打了400多场仗;会死300多人,654.38+0.2万人。即使在世界战争史上,这些数字也足以发光。但是,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一顿饭就饿”。创造如此奇迹的睢阳守军,在五谷面前一败涂地,本应跻身世界十大球星的张勋,也在争议了一千多年的五谷面前功亏一篑。

经过几个月的围困,绥阳城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一匹战马,一片树皮。这时,中国人争论了一千多年的时刻出现了――张勋杀了他的妃子,送给了士兵。后来又在绥阳城杀老弱妇孺,“人人吃三万口”。

这件事可以说是中国“吃人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一千多年来,无数人在争论张勋的做法是对是错。廷章派强调自己的无奈和悲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他只能弃死保帅,这也是我们从小接受的主流教育;反张派则以孟子的“杀无赦者得天下,不为己也”为理论纲领,凸显其冷酷残忍。

反张派从人性的角度批判这种吃人现象,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只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却无法回答张勋在那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人思维的一个盲点。弹尽粮绝,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投降?历史上很多人都这样做过,后果就是成为被世人唾弃的汉奸;坚持?历史上很多人都这么做过,后果就是被世人诟病。

但明末清初也发生过类似事件,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民间都评价不错。

那是顺治初年,南明将军李定国率领二十万大军围攻广东新会。新会司令耿济茂为了给新主子留下好印象,顽强地坚持了三个月,直到城里找不到一粒粮食。这时,耿济茂做了一个决定:全市每家贡献一人作为“人肉口粮”。据新会县志记载,当时有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比如一对相继丧夫的婆媳相依为命,清兵要杀婆婆。媳妇出来要求婆婆为国捐躯。清兵可怜她的孝心,答应了她的请求。比如一个李姓女子的丈夫即将被清兵逮捕,女子哭着说:“我丈夫还没有儿子。如果他死了,他们家族就会灭绝。让我们杀了我吧。”清兵也答应了她的要求,吃了她,把她的骨头还给丈夫;再比如有个叫梁的书生,被清兵吸引,准备动员他为国捐躯。他十岁的女儿跪在地上为父亲求情。后来清兵动了心,把他们两个都放了。

听起来很感人,很完美。有爱民如子的领导,有顾全大局的人,甚至还有人情。堪称古代版的“知己”。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没有像张勋事件那样受到批评,最大的原因是领导人给了人民选择的权利。虽然对于领导来说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你也知道,只要你给人民一点权利,他们就会忘记你给他们的所有痛苦。而且通过这种选择权,矛盾的焦点已经潜移默化的从领导和普通人之间变成了普通人之间,你也知道普通人之间只要制造一点点矛盾,他们就再也没有心思去想别的了。

应该说这个故事比张勋的好一点,但我们也很悲哀地发现,高明之处只是高明的领导,与真正高明的人性毫无关系,百姓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吃掉”。看来中国人的思维盲点是不可能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求解放的,只好把目光投向太平洋的彼岸。

1836年,德克萨斯脱离墨西哥独立,成为德克萨斯共和国。当时,墨西哥正被暴君圣诞老人统治着?在安娜的统治下,广袤的德州怎么可能独立,圣诞老人?安娜立刻带领7000人的部队(抱歉,就这些)去镇压。

在“军队”的压力下,得克萨斯共和国损失惨重。最后只有200多人逃到了白杨镇。大卫?克罗克特带领200多人,带着圣诞老人?安娜成千上万的人战斗到死。

美国现在虽然富甲天下,但在1836年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墨西哥军队围城只有13天。大卫?克罗克特开始面临和张勋一样的悲剧——白杨镇除了吃人,没有东西可吃。

是食人吗?继续打?还是不吃人,全部投降?考验大卫?克罗克特,美国人的时间到了!

(图:大卫?克罗克特)

吃人?还不吃人?张勋说,这是个问题。大卫?克罗克特说,为什么非要在吃与不吃之间纠结?为什么不能走第三条路?

吃最后一块树皮吧,大卫?克罗克特首先疏散了城里的老弱妇孺,然后召集所有士兵公开投票。愿意投降的,让他们活下去,愿意守城的,留下来继续。大卫呢。克罗克特与这些愿与城市同生共死的士兵浴血奋战,最后全部阵亡。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我受到了严重的震撼。原来领导给你定的路不止这两条。原来我们可以走第三条路。

碰到大卫像克罗克特这样的领袖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不仅是那些被疏散的老弱妇孺,还有那些有选择权的军人。这是真正的选择权,而不是逃脱不了被吃掉的阴谋。

美国“911”事件后我也听过类似的故事。当时,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飞机,前两架撞上了世贸中心的北楼和南楼,第三架撞上了五角大楼,第四架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村庄。发生了什么事?

根据事后的分析,我们知道第四架飞机本来是要撞向白宫的,但是机上乘客反抗,破坏了恐怖阴谋。

不是奇闻。即使是中国人也能打歹徒。真正令人震惊的是,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下,飞机上的乘客依然不忘民主:所有人举手决定是否打击恐怖分子,支持的人留下,反对的人给他们降落伞。结果所有乘客集体支持打击恐怖分子,使得飞机没有撞上白宫,机上45人全部遇难。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即使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剥夺他人选择的权利,更不能把自己甚至大多数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中国人的思维盲点就这样解决了。我们不需要什么大话、长篇大论,只要“民主”两个字就够了。

但是,知道和能做到还是两回事,比如“认识到错误是成功的一半”全是扯淡,就像老虎绝不会因为杀的太多而放弃吃肉一样。事实上,即使老虎真的愿意放弃吃肉,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它仍然无法做到,甚至会被其他老虎吃掉,作为不吃肉的代价。比如上面提到的张勋和耿继茂,如果他们选择大卫而不是吃人呢?克罗克特的方式,会有什么结果?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一旦一座城市被攻破,就会被屠杀,只剩下你们老弱妇孺!耿济茂永远不会忘记,就在他带领清军攻克广州后,瞬间杀光了70万人。所以,城里人面临的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要么被领导吃掉,要么说不定能留下一儿半女;不然城破了,全家都要被屠杀!

解锁了一个思维盲区,陷入了更残酷的盲区。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以失败告终?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说是因为保守派或者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但是没有人提到普通人是支持还是反对,因为普通人别无选择。就算给他们选择,选择也只是被A吃还是被b吃,这样的改革能成功是鬼。

所以中国人只能把张勋当英雄,却从来不知道有大卫?克罗克特,因为——“夏虫不会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