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主修俄语而不是英语。

俄语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关系到几代中国人的命运。20世纪30年代,鲁迅和巴金等作家开始向中国人介绍俄罗斯语言和文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与苏联结盟的新中国掀起了大规模学习俄语的热潮。

“那时候,我们常说,一门外语是政治和外交的晴雨表。两国关系好,语言就热,不好,语言就冷。”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刘利民告诉记者。

我国全民学习俄语的热潮在上世纪中叶持续了好几年。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紧张,降温了。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大批俄罗斯干部被迫放弃专业,跳槽。随后的20年,学习俄语在中国陷入低潮。

1978年底,改革开放摒弃极左错误,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主要是美国和欧洲。以前因为中苏关系不好,学校开设的俄语课程都改成教英语了。然而,经过20年的左倾,中国的英语人才几乎是稀缺的。为了赶超美国,超越英国,他们从中学开始全面学习英语。

上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对俄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的俄语教学开始走出低谷。

俄语作为中国各个学校教授的十几种外语之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光环,正在寻找自己的适当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钱晓辉教授说:“考虑到中国与俄罗斯漫长的边境线和活跃的经贸往来,在俄罗斯培养和储备俄语人才还是很有必要的。总之,人才要由市场来选择。”目前,国内一些大学正在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如为俄语专业开设相关的政治经济课程,加强英语教学,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国内有近60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学生人数约7000-8000人。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省设立了国家俄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