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关于雪的诗词,也有冰雪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冰雪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所以,我就介绍一下最早提出冰雪文化的哈尔滨,看看哈尔滨文化的冰雪文化是什么样的。

中国的“冰雪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早由中国现代冰雪文化发源地哈尔滨提出。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雪自然环境中,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生产能力,以及以冰雪为内容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狭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

哈尔滨能够在中国率先发展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和独特的冰雪文化积淀。

第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1.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哈尔滨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占全年天数的45%以上。65438+10月平均气温-19.4℃,冬季约180天。

2.冰雪丰富,山峦起伏。哈尔滨的冬天,冰封寒江,积雪遍布大地,为开展冰雪运动、制作冰灯雪雕创造了条件。周围山峦起伏,以前是冬天打猎的好地方,现在是建滑雪场的理想之地。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是亚欧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枢纽,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便捷。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是对俄经贸交流的窗口和前沿,是中国沟通东北亚的重要门户。

4.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哈尔滨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是全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人才、科技竞争力强。

第二,丰富的文化积淀

哈尔滨在历史上是一座移民城市,一座开放城市,一座国际化城市。它与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密切,经济区域化和人文国际化程度很高,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相互包容,和睦相处,相互学习,携手共进,用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创造新的条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乃至外国的先进冰雪文化,积极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逐步从惧怕冰雪、厌恶冰雪、回避冰雪向喜爱冰雪、热爱冰雪、利用冰雪转变。在逐渐适应冰雪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创造了南北结合。

商周至隋唐时期,居住在哈尔滨、黑龙江等地的满族先民苏申、鼓楼、莫宏等为了在寒冷多雪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古老的冰雪文化。

10世纪中期,定居在哈尔滨阿什河流域的女真人开始在地面上建造房屋,冰雪建筑文化发展起来。

12世纪初,女真人在会宁郡建立金国后从中原迁徙到黑龙江,使哈尔滨的女真人冰雪文化第一次与中原的汉族冰雪文化发生碰撞。出生在阿什河流域的金代第四代皇帝严宏良会写“...六朵神奇的花飞舞着,翻滚着,布满了山间的山丘和山谷。胡浩疯了,苏林猖狂了,真珠绳断了……”这个雄壮奔放的词“念奴娇雪”,正是因为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中国文化教育。康熙二十二年(1683)后的140年间,清廷组织旗运动,开垦黑龙江、哈尔滨及周边郡县。1860年,清廷解禁东北,大批汉族流民来到黑龙江谋生。许多来自山东和河北的难民来到哈尔滨。清代的这两次移民潮,把北京满族和关中汉族的冰雪文化带到了哈尔滨,在那里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冰雪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1898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出现了一波外国移民潮,33个国家的侨民移居哈尔滨,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十几年来,外来人口比例超过城市总人口的一半,尤其是俄罗斯人。外来移民潮会把欧洲的冰雪运动,如滑冰、滑雪、雪橇、冰帆船等,主要是俄罗斯的,传播到哈尔滨,欧洲的冰雪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也会融入哈尔滨的冰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