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仍处于动荡之中。有哪些历史原因?

巴尔干半岛一直是国际关系中复杂多变的地区,被称为“火药库”。在这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政治分歧等棘手问题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织,互不相容。其中,南斯拉夫是矛盾和冲突最集中、最激烈的地区。由于巴尔干地区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欧洲主要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一直关注着这里的动态和变化,积极介入各种矛盾和冲突。比如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本来就是欧洲常见的暗杀事件。起初人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常,但一个多星期后,欧洲列强竟然将其炒作成了一场激烈的“七月外交危机”,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南斯拉夫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南斯拉夫最早的居民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凯尔特人。6世纪,斯拉夫人的一支开始突破拜占庭帝国的多瑙河防线,入侵巴尔干半岛。7世纪,他们定居巴尔干半岛,并逐渐与当地土著人融合,统称为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的斯拉夫部落与拜占庭人、阿瓦尔人、法兰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连续作战。,并建立了中世纪的国家组织。但由于无力抵抗周边国家的扩张和入侵,这些国家并没有长期存在。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中东部,中世纪最早的居民是色雷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曾经在这个地区建立了奴隶社会。7世纪下半叶,一个古保加利亚人进入今天保加利亚的东北部。在与拜占庭帝国的斗争中,古代保加利亚人与定居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结盟,于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人-保加利亚王国。后古保加利亚人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成为斯拉夫国家,但仍沿用保加利亚这一名称。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从14世纪到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消灭了南斯拉夫的斯拉夫国家,在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建立了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军事封建统治。巴尔干半岛长期受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这里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占多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摆脱奥斯曼帝国(1299 ~ 1922)的统治,获得独立。不久,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当地人民希望与塞尔维亚结合,组成一个大的南斯拉夫国家。巴尔干半岛

此时,俄罗斯以南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尔干事务,加剧了那里的矛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俄法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同盟条约首次缔结。这个条约明显是反俄的。后来因为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 * *对付法国。1882德奥意三边同盟条约签订,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19年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飞速发展,赶超英国。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也表明了其向巴尔干地区扩张的意图,从其首都柏林出发,经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到达亚洲的巴格达。为了对付三国同盟,法国和俄罗斯在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国也调整了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在20世纪初签署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英法和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协定的成立。就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巴尔干半岛成了欧洲战争的火药库。巴尔干国家分别被拖入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巴尔干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一方面,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巴尔干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南斯拉夫的种族冲突非常复杂。50多万人口的民族有8个,最大的塞尔维亚族仅占人口的36%。这八个民族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八个民族统一成一个王国,但由于这个王国存在大塞尔维亚主义,民族关系相当紧张。铁托执政时期,南斯拉夫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承认各民族的存在,国家实行联邦制。1980年铁托总统去世后,南斯拉夫失去了一位权威的领袖,许多以前被掩盖的民族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巴尔干半岛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在19的末尾成为了火药桶。首先,土耳其海峡位于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对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俄罗斯南部的重要生命线。如果土耳其海峡被敌对国家封锁,俄罗斯南部的对外联系将被切断,黑海舰队将成为瓮中之鳖。控制巴尔干半岛对俄罗斯至关重要。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奥匈帝国日渐衰落。面对北有德国,西有法国,东有俄罗斯,奥匈帝国无力与任何国家对抗。其发展只能南下,以巴尔干为势力范围,一次做最后的挣扎;俄罗斯势力的入侵将使本已弱小的奥匈帝国受到敌对国家的三面夹击(东有俄罗斯,南有俄罗斯,西有法国),而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对这个帝国也至关重要。巴尔干半岛的民族构成复杂,其原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更是日渐衰落,这就方便了巴尔干地区两大集团的竞争。这两个国家通过扶植和吞并巴尔干小国,达到了控制巴尔干半岛的目的。巴尔干半岛也成为欧洲的矛盾之一,一战因为巴尔干问题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