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清朝末年,成都万福桥码头旁边有个小饭馆。老板娘麻脸,人们叫她陈麻婆。
***5张
麻辣豆腐
同治元年(1862),陈麻婆接待了一批码头工人和搬运工,店里东西不多。就在快打烊的时候,又来了一批,让老板做几个又热又便宜的菜。陈麻婆店里看不到任何食物,只剩下几盘豆腐和一点牛肉末。现在买菜肯定不行,太晚了。陈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碎,加入豆豉,在油锅里翻炒。加点汤,放下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片,加入其他调料,放入香脆的牛肉末,勾芡汁液,出锅后再在豆腐上撒一把胡椒面。
一锅色香味俱全,麻、辣、烫、嫩、鲜的豆腐上桌。
这群人都吃得鼻子冒汗,煮了几碗饭,吃了个圆滚滚的肚子,开心地大叫。
后来那些苦人就开始口口相传,大家都知道陈麻婆做的豆腐好吃,熟,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成了陈家的特产。
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也叫陈麻婆。于是,这道豆腐菜就叫陈麻婆豆腐。
顺河街是成都的北大门,是木材集中的地区。街上几乎家家都是木材店。就算有三两个,也不是做木材生意的,也是靠木材为生。
原来马夫人姓文,是北门火神庙酱园大掌柜七姑娘。她的昵称是乔乔。她在世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都资质平平。
只有乔乔长大成人,但花瓣就像她的脸,柳叶就像她的眉毛。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身材玲珑有致,只是神太窄,粉嫩的脸上撒了些白色的麻子,却是那么的妩媚动人。
十七岁那年,我嫁给了顺吉木材公司的第四掌柜陈志豪。婚礼后,这对年轻夫妇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爱。正因为如此,大嫂和二嫂在嫉妒中有意无意地传播一些流言蜚语。时间长了,对她很宠爱的婆婆渐渐骂她冷落。
她的三个哥哥和三个嫂子,以前都是从婆婆和小姑家跑出来的,在几百里外的重庆又开了一家药店。大概是受了这两个人的影响,夫妻二人暗中商量妥当,弄了少量现金和三间临街的房子,离开了陈家的老窝。
三条街的房子,一条自己住,另外两条还是租给原来的羊肉店和豆腐店。四个掌柜的人去20里外的马家磨坊负责一个压榨间,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她用针线打发孤独,整天闭门造车,过着甜蜜的生活。
第二年春天,小姑淑华因为和二姑吵架,一气之下离开父母,投靠了四姑。从此姑姑和嫂子相依为命,日子充满了欢声笑语。马家磨一带全是油坊。
成都附近三角地区的人多从事油菜籽的种植和榨油,称之为油菜籽,而这些油菜籽大多集中在马家榨油。
店主善良真诚。一两年后,他已经从称油、分油的管事升到了购销收钱的办事员。他只要处理好事件,对那些可怜的搬运工就极其同情和仁慈,绝不会让苦力们白白付出血汗。
她家住的地方是马家跑进城的必经之路。大部分搬运工都把这里当成了中转站。为了感激四位店主的好意,他们经常送些自己的东西作为回报。虽然一再拒绝,但穷人重礼轻仁,所以收到后,乔乔总是从左边的商店买些羊肉,从右边的商店买些豆腐,煮一盘两个小菜作为回报。
这幸福的生活刚刚过去十年,不幸的命运却落在了她身上。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金堂马家渡四掌柜翻船,从此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从此她失去了人生的梦想。
淑华看出她很孤独,有十年的依赖感。虽然已经十九岁了,但她还是舍不得离开困境中非常爱她的四嫂结婚。当然,这种情况发生后,陈家和温家都派人来接他们回去,但都拒绝了。他们知道这碗闲饭不容易吃。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家虽然有些微的支持,但是杯水车薪。为了生计,两个妯娌不得不面对现实,打开大门,为生计打拼。两人都擅长针线活,会剪会剪,但附近的人并不富裕。除了过年,他们很少加衣服。靠这门手艺谋生不是个好主意。
好在这个中继站每天还是人来人往。那些种榨油的“菜农”和卖油做苦力的“搬运工”,无论是熟识的还是刚认识的,都很感激四个店主当年的恩情,看着他们开着店,依然每天来歇息。有的带点饭,有的点菜,空手的在隔壁两家店。买些羊肉和豆腐,洗干净煮熟,就可以饱餐一顿了。每个人都特意留了一口,足够阿姨早晚两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