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隋开帝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州县数量大减。建安、南安二郡减为郡,丰州改为泉州(今福州)。“泉州”这个地名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见到。

见泉州沿革——

泉州颜歌

(史前,先秦,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前史

80-50万年前的古人类

200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等人在晋江神狐考古发现,80-50万年前,古人类在泉州沿海地区生活,人类活动范围从内陆、河谷、洞穴逐渐向海边扩展,活动更加频繁。

2-3万年前的海峡人

自1999以来,石狮市博物馆共收藏石狮市祥芝镇台湾省海峡打捞上来的古生物化石1500余件,居全国之首。其中有一具距今2万至3万年的“海峡人”左肱骨化石。2005年3月65438+5月,中国科学院古人类脊椎动物研究所游玉珠教授、福建考古队范教授等5位专家正式启动“台湾省海峡石狮发现古人类及古生物化石专题研究”项目,再次发现一具“海峡人”的右胫骨化石。胫骨剩余长度93.5mm,近端宽度51mm,近端厚度从前向后为42.5mm。其表面黑褐色,顶面破损,关节面凸起。骨体1/4端面为三面体,胫骨嵴明显,年龄与1999年发现的“海峡人”左肱骨化石接近。此外,专家们还发现了古代人类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的证据,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进行人工粉碎和刻画的现象,为研究“海峡人”的活动提供了直接而生动的例证。

鉴定发现,台湾省海峡石狮采集的动物化石有27种,涵盖寒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其中发现了猛犸象臼齿化石,台湾省学者也在澎湖海沟发现了猛犸象臼齿化石。通过比较,基本属于同一物种,证明了大陆物种迁移到台湾省的事实。专家认为,石狮发现的“海峡人”和多达27种台湾省海峡动物化石,在科学上证明了史前台湾省海峡与中国大陆相连的事实。

人类发展-100万年前

全州考古学家刘志成从1998开始,在洛阳西岸、南安丰州东海镇石壁村、石狮石湖塔南坡等沿海地区进行考古发现。泉州在1000多年前就进入了人类发展史。

泉州,中国一系列历史文化名城,记载泉州开发较早。在新石器时代,泉州的祖先(闽人和越人)已经使用石器,并掌握了种植水稻,编织和制陶的技术。

1956年,厦大林教授带领考古实践队,在永春五里街附近的山上采集到82件石器,按形制可分为15类。其中陶器35件,最珍贵的是1件印花陶瓮,硬度中等,灰紫色,无釉,表面印有小方块,大口大腹,可用手捏提。陶器内壁印有小米粒和穗。它的米粒和米稿和现在的差不多。还有8个陶纺车和17陶网挂件。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晋江河谷的闽越人先民就以种植水稻和织布见长,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见泉州古迹五里街遗址)。

(见泉州人社)

前秦

夏商时期,泉州现分扬州。

西周时,泉州就是现在的福建七省之地。《李周下关芳官》云:“周人有夷、八蛮、、九夷、吴荣和刘地。”官房是掌管天下地图和四方朝贡的官员。福建七省包括福建全境和浙江旧温州、台州地区。

3月3日1995泉州晚报报道:“日前,南安丰州东浦村农民发掘出3件青铜农具和1青铜斧...出土的三把青铜矛按大、中、小顺序排列,最大的一把长18 cm。最小的长8.6厘米,刃宽5.2厘米。三件铜针均为凹瓦形弧边,背拱起,略呈圆条形,饰以箍纹和双圆纹。出土的铜斧呈长方形,直形,弧边,长11.4厘米,刃宽4.4厘米,桶身饰有箍纹。.....这些青铜农具形状规则,工艺精湛,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西周。”(见泉州古迹东浦遗址)。

1974年,南安市水头镇大营发现一批青铜器和玉器。上限追溯到西周,下限延伸到春秋时期,相当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403年。这些青铜器和玉器主要是武器和装饰品,其造型和装饰与中原出土的相似,说明受到了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见泉州古迹大营遗址)。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包括泉州在内的福建省全境都属于越国,其土著统称为百越族。百越土著擅长造船航海,“以船为车,以马为马”,“游水游山”,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战国时期,越人入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左右,越王战败被杀,国亡于楚。泉州属于今天的楚国。“这越是分散,各个宗族就越是争着站出来,或称王,或称王,袖手旁观在江南海,在楚国为朝服务。”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越王室进入福建,与福建土著人民融合,形成了独立的百越家族。越人进入福建后,泉州与中原地区没有有效的行政关系。

《史记·南越韦陀列传》:“闽越千人。”先秦时期闽越人口稀少,泉州也是如此。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朝派大将王建统一军队“南平百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闽中郡,今属泉,不为闽越诸族酋长所取。《汉书·岳跃列传》:“闽王、与越国海王并无关系,首推越国勾践王,姓李。秦并天下,废为君,地为闽中郡。”中原汉人开始进入泉州。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越叛越烈,秦始皇派屠呦呦领兵50万进平陵南。为了巩固南越的领土,秦朝还派遣军事移民带着家奴迁往岭南。秦迁徙至中原汉人之一的百越,其中一人在福建“与越杂”。

汉朝/汉族/汉语/人类

秦汉时期,百越民族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百越民族之一的闽越族居住在泉州。

闽人和越人擅长泛舟和水上航行,历史上以其发达的船文化而闻名。《朱传》云:“(福建)越外之地失文身之人,亦在山谷之中,竹林之中,惯于水战,所以用船方便。”

福建和越南的人都是坐船生活的,可以称之为船屋。《太平宇宙·全州风俗》载:“全州之夷户,亦为游艇...散落在山海中,而且种类还很多。他的住所经常是在船上和海岸边建造的房子,而且他随时搬家。船头尾高,中间平阔,破浪而无畏。”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七世纪赴民军,辅佐诸侯平定秦,帝以尧为越王,以致奉越后,董越、民军相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摇封闽越王,引闽中故里,皆东冶(今福州)。这个春天属于福建和越南。

在汉高祖和惠帝统治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88年),铁器、牛马从中原传入岭南地区。吕后时(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下令:“不要给蛮夷、广东(越国)金铁田、马牛羊;给我,给我,不给我”(《韩曙南越传》)。说明广东包括泉州都有从中原进口铁制农具和大牲畜。

元元年(公元前110),统治福建和越南的东越王虞山起兵反汉。汉武帝派朱买臣兵分四路到福建,灭了闽越,杀了虞山,改越王为董成侯,并采取迁秦六国的策略,将闽越官僚贵族和大量民众移至江淮之间。《朱传》说:“东越比汉更好,杀二千户,迁四万人。”

汉昭帝第二年(公元前85年),设叶县,属会稽郡。这个春天属于叶县。

惠济郡管辖范围太广,然后分为东、南两个区。东汉时,权弟属后官郡,会稽南校尉。

东汉建安元年(196),东吴孙策在惠济南俘虏了一名校尉。

东汉建安十三年(2008年),东吴孙权第四次入闽,吴军自称二十万,其中一部分被吴军占领开发。

三国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一姓改为建安郡,后官郡设在东安郡,郡治在南安市丰州镇。为当地政府设立一个县。辖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以及漳州市、厦门市、莆田市部分地区。德化县仍属后关县。

西晋东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建安县在建安县、晋安县的位置分析。东安县改为晋安县,现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县城设在丰州镇,属晋安县。同安县,属晋安县,后并入南安县。当时晋安县有3800户,人口2-3万。

西晋永嘉五年(365,438+065,438+0),中原战乱,衣冠士绅南渡入福建,一部分沿古南安河两岸居住,后改南安河为晋江。当时晋安县的人口比太康多了一倍。

1953年,厦门大学考古系在南安县凤洲镇附近的石碣发现了金人吃剩的贝丘。北丘至今还有他们留下的瓷片,是金人南迁的活遗迹。(厦门大学考古系报告1953,厦门大学学报. 1954第3期)

东晋:晋安县各县平均人口约3000人(见清乾隆《晋江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

1973年,泉州市文管委发掘了两座东晋墓葬,发现“卜曲会印”,说明当时士绅有佃户,也有卜曲。

南北朝

宋太师四年(468):晋安县改为金平县。

梁(502 ~ 519):析晋安县位于南安县,县属晋安县(今南安市丰州镇),辖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地。泉州今属晋安县,南安县。当时,晋安有大型船只与南海国家一起航行。

陈永定元年(557),晋安县设福建府(今福州),辖晋安县、建安县、南安县。

南北朝陈光达二年(568),丰州设晋安郡(今福州市),南安郡属之。莆田县位于南安,隶属凤州南安县(现福州所在地)。

隋朝

隋开帝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州县数量大减。建安、南安二郡减为郡,丰州改为泉州(今福州)。“泉州”这个地名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见到。撤销南安县,改晋安县为南安县,重新设立莆田县,隶属泉州,现辖泉州(德化所属福建县除外)、厦门、漳州、莆田等县市。

除了福州曾被称为泉州,天津市武清区更早也被称为泉州。历史:“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女郡之地。”这里的“古泉州”是指汉代以前近海边疆的散州。直到公元前106年(即西汉元丰五年),刘彻将全国分为十三州。泉州建县,是天津最早的建县。泉州建县时,武清地区属泉州、雍奴两县。泉州和永女郡都是以水命名的。武清县古有“泉州运河”,故称泉州。“雍奴”也指水泽。《水经注》云:“雍女,建泽之名。四面有水,这叫和谐,清而不流,这叫奴役。奴才甚大,东极在海。”显然,当时的武清是一个“水乡”。当时全州县城在杨村街和黄庄街以南的尚诚村。永奴县最早位于“三角”,即今天王庆坨镇以东9公里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8),泉州一省入永奴。从此,武清全境归属永奴郡。县长后来搬到四村店镇老县城。

隋大业二年(606),全州(今福州)改名为周敏。

隋大业三年(607),废除州治,改福建为建安县(晋安、建安、南安三县在整个闽中合并为建安县),福建九郡全部合并为岷县、建安、南安、陇西四郡。南安县现辖莆田、泉州、厦门、长泰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