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馆:迷失在时间中的城堡

作者:郑

1

冬天的一个清晨,我驱车从昆明出发,在屯溪古道上寻找关那令人难忘的身影。从安宁市出发,开始走320国道的老路,车子像蜗牛一样在云贵高原这条国际第一大通道上盘旋,也就是史迪威公路。山峡凶险,山谷又深又陡,上上下下,从山顶到谷底,走在谷底或山腰。汽车在云端进进出出,偶尔马路对面响起汽笛声,迎面开来一辆像火车一样的卡车。

320国道,曾经是二战中支援中国抗战物资运输的大动脉,原本设计承载最大吨位十吨的高速公路,却被一辆载重四五十吨的巨无霸卡车碾压得支离破碎,到处是坑坑洼洼。

一路上小心紧张地开车

卢比奥,当地官员,我们在老羊哨的最高点看见了它。

红峡谷象炼关全貌。莲香关,又称腰站,是未夕古驿道“九关十八路”中的第三关。从老山羊哨看,两头高中间低,一条街贯穿全城,不到平方公里。难怪古人形象地称之为“腰站”。十多分钟后,我们将进入大象炼制关。

冬天,脱俗的大象关上门楼,在阳光的照耀下,笼罩在身上的雾纱缓缓掀开,延庆桥下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浪花。虽然是“关”的,但是听不到大声的嚎叫。它就像一个化石静静的立在古城头,晒在太阳下,一点声音也没有。我真怀疑走错地方了——这是雄关吗?

我一直觉得“关”威严高大。不管是的官员还是百姓,见到关都要下马鞠躬。真正到了古关,预料的人很多,商队如云,让人感到惊讶或失望。其实错的不是传球,是我自己。大错特错,低级,缺乏常识,好比以为姓“苟”

一提到狗,“历史学家”就想到屎。从320国道杨家庄岔路口到莲香关只有2公里。然而这两公里却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莲香关的一切都在安静地沉睡:安静的街道,安静的居民,安静的寺庙,安静的城楼。

静如水粉,清新自然。面对着旷野中的蓝天和芦苇,无边的寂静让人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复存在了。如果不是斑驳陆离,大街小巷或大或小的老店前,依然有三五个老人在聊天;或者老房子升起,炊烟袅袅;还是天空中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提醒着我这里还有鲜活的生命,感觉就像在梦里一样。

2

有人说人类是健忘的物种。据唐代范绰《舒曼》记载,“龙鹤城”建于南诏初门楼外东山半坡,香关建于崇祯十六年(1643),滇缅公路于1938通车,繁华数百年。然而,这座古城的喧嚣只有不到70年的时间,直到现在,没有人关心它。70年只是人类岁月中微不足道的一刻。然而,就是在这一刻,连香观沉了下去,被人遗忘了。

你真的忘了吗?不要!街道中间用红砂岩铺成的石板上,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马蹄印,老婆婆额头上的皱纹,老人的烟杆,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个故事。

现在的莲乡关城始建于崇祯十六年(1643),石城环绕,只有一条街,四个城门。这条街东西长800多米。街上有一座石拱桥,竖立着五座封闭的建筑。它们是莲香楼、过街楼、西门楼、崇关楼和门楼。800米长的街道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人也分为369个阶层。过街到城关塔就是街,是政府所在地。有衙门,如土检署办公室、监销局;重新封楼到街对面的中街,是马甸盐商和有钱人的聚集区。这里聚集了最大的炼油象张冰的张家盐业公司和省议员刘军安的刘佳盐业公司;以及以许家为首的大大小小几十家马店。如果是街头日,商队会帮助成千上万的马。

商人们停留在莲香关。不仅盐铺、马铺、铁匠铺、米铺、钱庄生意兴隆,还惊动了莲香关周边山区的绿林豪强。在官家山一带,聚集了一批抢劫莲香关商人多年的土匪。

它被称为夏杰,银匠、铁匠、泥瓦匠、陶工、鞋匠、裁缝、画家、理发师和其他工匠聚集在这里。门楼外华子寺的乞丐们唱着《落花》,在风俗中游荡乞讨。

在山海关形成畸形繁荣。根据一些记录,历史上莲香关有七座建筑和四座桥梁。清末最高峰时有1.400多户,6500多人。每天进出关外的商队赶着千余匹马,每年将盐、茶等十余万斤土特产运往昆明,从省城运回洋碗、洋油、洋纱、洋布、洋伞、香水、洋碱、洋火、洋铁、洋锅等“洋货”,带着洋文化运回湘关,运往滇西各地。辐射到成都或者国外…

人类历史是一个包容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从贫穷走向繁荣,精神和繁荣之间需要相互支持。自唐代范绰《龙且成功》记载以来,舒曼的原始图腾崇拜,以及喇嘛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各种教派纷纷兴起。

以象鼻岭上三华寺的修建为首,这里有许多道观和佛寺。有真武庙、黄愚亭、大佛殿、文昌宫、三元宫等几十座寺庙。这些寺庙气势宏伟,雕梁画栋,拱形屋檐,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石狮和雕龙栩栩如生,是中国建筑之最,在东南亚很有名气。每天,香馆里各种寺庙、神社都是香火缭绕,庙里香烟缭绕,雷声阵阵。是滇西大道第一个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宗教胜地。与此同时,京剧、元宵、云南戏、木偶戏等外来文化由南向北转移,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艺人、名人一次次被聘请。

第一次见项官,得益于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的名字叫王世贞,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据传王世贞毕业于民国时期,“云南省高级检察院公务员培训班”由云南王龙云主持。据说这个班是龙云培养亲信的摇篮,是为云南政府培养官员的“黄埔军校”。大多数毕业生被分配到政府和县里的重要岗位。本来王世贞被任命为县令,但因其相貌特殊,被贬为龙云。后来,他任命陆良、广通、罗茨等县为教育长官。1948年,时局动荡,他回到家乡务农。王先生回乡种田时,不忘神谕,戴着“臭”的帽子,是个老衙门。在那些不寻常的岁月里,他自费走遍山川,研究地方志。在77岁七十高龄的时候,他写了《炼象地方志》和《续炼象地方志》两部史书,成为云南个人写地方史书的第一人。通过阅读当地的驯象史,我惊讶于驯象史的厚重。

从公元765年开始,南诏王在莲香东坡建“龙城”。然后到了元代,设置了巡检司,清代,1643建象城。五尺路、殿尔古道,以及后来的屯溪古道的开通,不仅促进了象炼事业的繁荣,也为象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没有人继承官衔。

升官发财,孝敬祖先,“好好读书就做官”,这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没有人继承官阶不是很棒的体验吗?但是,我在大象训练关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统治时期(1348),设象检署,乡镇李阿杜镇守象检关。后来投降了傅有德的明军,在与明军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他“李阿杜九子”的爵位,并授其世袭地检。此后,李的后代在475年一直处于世袭土检职位的第19代。咸丰八年(1858),末代土巡官李宗权去世后,莲香关土巡官一职自战后一直空缺。

大乔延庆大桥。

在莲香城,一座石拱桥横跨中街的西门楼和崇关楼。大桥一头大一头小,西高东低,被后人视为“偷工减料”、“虎头蛇尾”的工程案例。

根据民间传说,莲乡关中街的这条河上建了一座木桥。因为河道多次泛滥重建,给过往商户和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一天,城里的一位居民和三兄弟商议为村民建一座石拱桥,永久解决洪水。三兄弟计划由老三修西边,老二修中间,老大修东边。老三老实,按照图纸施工,建成了西桥;二媳妇投机取巧,让二胎缩了桥的大小;大哥奸诈的媳妇让大哥建的东桥变窄了,形成了一头大一头小的现象。

后人有诗:莲乡有延庆桥,一头大,一头小。当初为什么要建成这样?这仅仅是因为女性缺乏知识。

事实上,这座桥就是这样建成的。一是因为建桥的资金来自民间集资。

桥梁建设资金不足;第二,桥的位置和地形使它如此。

棋盘上的“赌”是精的。

莲乡关距禄丰县城15公里,距罗茨县城30多公里。历史上,它不属于陆丰管辖,而是嵌入罗茨县陆丰领土的一块“飞地”。据说有一天,禄丰县令邀请附近县的同僚到莲香关消遣。官员们品尝了美味佳肴后,都去了官园喝茶,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罗茨县的县令,财大气粗,叫嚣着要摆三天酒席,给各县各县的同僚摆三天输棋的酒席,没有一个人参加。作为禄丰县的主人,县令感到羞愧,高调挑战:愿意出一注炼象,输棋,让给炼象。两人战了三轮,陆丰县令不如人,连输两局。只好遵守约定,割爱,放弃大象通行证。从那时起,莲香观成了罗茨县的一块飞地。

事实上,是县令禄丰不忍心等待长年经过炼象关的各级官员打招呼开销,故意拿炼象关当赌注,把炼象关的“包袱”留给了罗茨郡。

这座城市里有一口牛奶井。

乍一看,摸着奶井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遐想。其实是“磨奶好”的口误。精致如关中街,有一口回味甘甜的井,叫中街井。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城内妇女长年固守红砂岩井,井场已被妇女乳房磨破,故俗称“磨奶井”。都说男人喝井水聪明,女人喝井水漂亮。明清时期,象炼考试的贡生、痒生、进士三十余人。民国时期,刘氏家族的三个子女分别毕业于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和朝阳大学。

失败者拿回奖杯。

第二天晚上,一队队商队迎着星星从远处赶来,第二天早上,商队

迎着朝阳,给炼象人留下了希望,也留下了马粪、废马爪的烦恼。幸运的是,聪明的大象提炼者很快就找到了处理方法:用马粪耕种,用废弃的马爪子制作农具。那些比较灵活的,看中的是废弃的马蹄铁,这些年来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经过千百次的敲击和磨练,一锤一锤炼成钢。是制作刀剪的好材料。收集整理,伪造著名的“陆丰剪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1923云南特产赛宝会上一举夺冠,获得第一枚金牌。“陆丰剪刀”在省内的名声从此经久不衰。

美丽之城。

《莲香观》中有句民间谚语:“腰立街两端,十女九帅。”美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无论是不化妆的摊贩,还是金银调情的马锅头掌柜,还是身兼商人和农民的农妇,不仅都是满身桃花,而且都是出了名的老实,生意好。老板娘不仅以美貌闻名,还是家里的主心骨和“女汉子”。男人能做的,女人从不落后,是男人控制不了的钉马蹄铁的粗活,练大象风俗的女人也是得心应手。在那个年代,妇女钉马蹄铁成为大象习俗中的一项必须。现在走进大象海关,任何女主都可以出得厅堂,进得厨房,做生意种地,里外都是一把好手。

没上过学的哑巴先生

观音岩桥东侧复关楼左街有一家王兴,早年家境殷实,民国时基本没落。王家有个儿子,从小调皮捣蛋,有一天因为生病吃药,嗓子哑了。哑巴孩子上学后,没人收留,只好在家写字画画。随着绘画的积累,他们不能大声朗读,但他们写得很好。有人说他们的字不比书法家差,于是没上过一天学的王哑巴成了炼象绝技。无论哪家店开张,哪家写对联,都免不了要请他写。成为这个城市的名人。解放后,运动继续,写大标语开始流行。他的文字功底又派上了用场,一路上,小镇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墨迹。

抚摸着莲香观的历史脉搏,穿越未夕古道的盛世,“出关了!”同伴的声音把我拉进了现实。历经岁月和风雨,莲香观曾经的繁华,也跌入了历史的长河。现在只有287户,人口1109,不到清朝鼎盛时期的六分之一。

这里只有斑驳残缺的古建筑、古宅、宗教、牌楼、亭阁、寺庙、作坊、民居、古雕、木雕、遗址等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一系列“明清活化石”,仿佛在诉说着“万马归槽,天下盐仓”“削石门,扼九郡之喉”的故事。看这阴影

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做点什么,因为西方的古道残破,时光流失的城堡,以及日益风化、侵蚀、冷漠的雄关。

作者简介:郑郭萍,云南禄丰县人,楚雄市作家协会会员。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基建经济学专业,我喜欢文学。作品发表于《云南日报》、《短篇小说月报》、《民族时报》、《金沙江文艺》、《近代传奇》、《短篇小说》、《楚文化》。出版了《快闪小说》、《楚雄日报》、《大理文艺》、《鹤城晚报》、《速读》、《楚州今古》、《楚雄社科论坛》、《龙翔文艺》、《燕泉》等报刊杂志。

该作品发表于《楚雄社会科学论坛》2020年第七期。经作者授权出版。

广西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哪些?

红军血战封面红线2:炮楼山洪水庞凌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