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心理学的历史吗?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

古代很多人,包括很多著名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因于一个特殊的实体,那就是灵魂的主宰。

如中国古代奇书《黄帝内经》作者元阳真人提出“精生,两精相争为神,顺灵者为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指出,灵魂有三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欲,其中理性是智慧,起指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据了最大的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被理智和激情所控制;

圣奥古斯汀,354430),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进一步认为灵魂可以通过意识的内省(按内省,指主体内部的自省或自我观察、自我报告)来接近和理解。

根据最早出现在1590的心理学原名,“心理学”一词是由希腊语“心理学”和“逻各斯”演变而来的。前者意为“灵魂”,后者意为“诉说”。心理学合起来就是“解释灵魂的学问”。从词源上看,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对人的心理或精神的研究。

虽然人们研究心理学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但严格来说,正如赫尔曼·艾宾浩斯(18501909)所说,心理学其实“只有很短的历史”。原因在于,在19世纪中期之前,心理学一直被纳入哲学的矩阵中,只使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极其有限。直到19世纪末,自然科学才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才被广泛采用。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18321920)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冯特的心理学以德国的感觉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基础,吸收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采用了心理化学的观点。冯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当作“事物”,同时把被认为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当作现象,把意识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通过内省和实验的结合来分析人的意识可以解释人的心理。这就是结构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运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独立心理学流派。冯特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学的教授,因其卓越的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学的学术权威,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之父。1874出版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不朽著作,其重要性犹如心理学独立宣言。

建构主义心理学成立不久就遭到了心理学界的反对。一方面,由于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不幸短命,后继无人,成为心理学史上的杰作。另一方面,也因为反对者的不同意见,逐渐演变成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不同学派出现之初,原本是一致反对结构主义的,但争论越复杂,最终演变出越是相互排斥、分歧的观点。

在美国,与冯特同时代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也以意识为对象,但他将实用主义应用于心理学,专注于个体适应环境时心理或意识的作用。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的状态。所谓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情绪、认知、推理、决心、意志等等。詹姆斯将意识描述为一种连续的状态,即所谓的意识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所谓对意识状态的解释,就是研究它的原因、条件和直接后果。詹姆斯认为,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它总是适应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在适应环境中的功能效应,而不是心理现象的结构,从而创立了功能心理学。功能主义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不大,20世纪30年代以后被其他新兴学派所取代。

在詹姆士的影响下,约翰·布罗德斯·华生(18781958)有意将研究重点放在作为意识活动结果的行为上。沃森声称,人应该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被研究,人类的行为应该像化学、物理、生理学和所有其他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被研究。沃森还断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称为意识、感觉、知觉、表象或意志,因此必须从描述人类行动的语言中彻底消除所有这类词语。沃森极力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能被他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应局限于客观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沃森创立了行为心理学,风靡一时,一度统治了20世纪初的心理学领域。

在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因其对自然科学的严格坚持而受到批评,同时,受其他学派理论的影响,一些原本属于行为学派的学者,如克拉克·伦纳德·赫尔(18841952)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9041990)、托尔曼(18861959)等人不再坚持“客观性”原则,而是他们的观点是,心理活动应该和行为一样被考虑在内,这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主导思想。

但是,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无意识心理倾向支配的,所以人也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首先提出了这类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从意识世界进一步扩展到无意识世界。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动)决定的,不了解一个人的无意识世界就不可能了解他的心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分析的强调与冯特对有意识分析的强调相反,精神分析来自于对精神疾病的治疗。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复杂。事实上,精神分析不仅是现代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弗洛伊德的名字和精神分析也为大多数有文化的人所熟悉。很多初学心理学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认为这种心理学只涉及对精神错乱者的治疗,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的影响之大。

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建立在精神病人的心理现象上,所以普通人以推论来概括是必然的,而且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对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这也是经常被诟病的。所以精神分析学后继者的理论取向会被放大,包括对现实社会文化中普通人行为的解释。这些心理学家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以蜜糖(卡伦·霍妮,18851952)、苏利文(哈里·斯塔克·苏利安,18921949)、弗洛姆,19001980)、埃里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19021994)等人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否定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学观点,认为

在德国,比行为主义早一年的心理学家有马克斯·韦特海默(18801943)、科勒(18871967)、考夫卡(Kurt Kofka,65438+)。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组合来理解,决定整体的不是由要素组成的部分,而是由整体规定的部分。整体的特征是基本的,而某些部分的特征取决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当整体化为部分时,整体就看不到了,部分的组合不等于整体,但整体大于部分的组合。原因是意识形成时增加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感知的心理组织是最重要的。以四条直线组成的正方形为例,人们的感知不是两条等长的横线和两条等长的竖线,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在四条直线上加了一层“格式塔”。他们还认为,心理现象不一定反映物理刺激的事实,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现象是个体对其进行选择和组织后的反应。整体被感知成什么形状,就决定了人与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可以说,行为主义侧重于接受外部现象(刺激),格式塔心理学侧重于捕捉外部现象的方法。

20世纪30年代,纳粹势力开始在德国兴起,同时许多德国心理学家逃到美国,使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促进了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其中,从德国跑到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18901947)在人际关系心理学领域最为活跃。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群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群体力学,为后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鉴于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学(又称第一势力)和行为主义(又称第二势力)在概念上并不是“以人为本”,心理学中出现了第三势力,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心理学必须基于正常人的需求,研究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体验,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等。因此,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19081970)和卡尔·兰塞姆·罗杰斯(19021987)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逐渐演化出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如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这就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知识的历程。从广义上讲,心理学中任何一个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为中心的学派都可以称为认知心理学派。比如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创立的皮亚杰学派,就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大多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所以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具体来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于信息的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过程,即感知、记忆、表征、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当前认知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分类,在更抽象的层面上研究人的信息处理各阶段的特征,就像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一样,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将一些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思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机仿真,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不言而喻,现代心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科学,它是通过吸收包括冯特的结构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实验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在内的功能心理学的长处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