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盆地的岩浆活动。大家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核心区距秦皇岛市区约15公里。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汇集了华北地区新太古代至新生代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生物演化等地质现象的精华,包括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构造遗迹。三套地层、三大岩石分布广泛,均为天然露头,地层完整,界线清晰,岩石完整,化石丰富,沉积构造发育,被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功能分区
保护区总面积为1395公顷。其中核心区476公顷,缓冲区516公顷,实验区40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等地质遗迹。
范围是东经119 30 '-119 40 ',北纬40 02'-40 14 '。* *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分部组成:(1)。东起张堰子村西坡脚下,沿280°轴向至不动村以北500米,南北宽500-900米;再往西,沿近东西方向至石岭村以南500米,南北长3750米,宽750-2000米;然后转向150,延伸至砂锅店村以东800米,长约2000米,宽770米。(2)梁家山-欢喜岭-瓦家山地区,总面积217公顷。东起梁家山东坡的陡崖,东经欢喜岭村,至瓦家山村西梁。呈“S”形分布,宽度250-850米。(3)黑山窑-大洼山地区,总面积155公顷。东起黑山窑后村西,沿295轴到达大洼山西坡,长约2500米,宽600-800米。(4)鸡冠山地区,总面积166公顷。东起八岭沟村西北350米的坡脚,向西北方向穿越唐河河谷至台地西侧的陡崖。
自然环境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北部燕山脚下。六平方公里的盆地聚集了亿万年的各种地质现象。各种地质时代和沉积环境的地层出露完整,地层单位界线清晰,化石丰富,是华北地区地质构造的缩影。地球上的三大岩石在这里充分暴露,岩石种类繁多,内外动态地质地貌景观五花八门。该地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洞穴,里面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并且毗邻海岸,受海陆相互作用影响,形成了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微缩景观地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皇岛柳江盆地逐渐成为国内相关地学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实习基地和研究基地。因此,柳江盆地也被称为“地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区内三类岩石出露充分,各时代沉积地层发育良好,地层单位界线清晰,化石丰富多样。盆地内的太古宙-新生代地层是“五世同堂”,有24个地层单位、2个地层单位的地层剖面和反映区域地质构造运动的“6个不整合”,还有内外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竹灰岩和藻灰岩,以及各种岩溶地貌,是本区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
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174天,年均降雨量744.7毫米..该地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在7、8月份。所以山洪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地质特征1。地层
柳江盆地是一个向斜构造。地层划分属于华北-东北南部燕山分部山海关区。区域地层特征属于典型的华北地台类型。前青白口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外围。晚元古代和古生代分布在斜的两翼。中生代地层与廖燕地区非常相似,但该地区仅发现侏罗纪露头和向斜。
第二,岩浆岩
柳江盆地岩浆岩可分为两类:喷出岩和侵入岩。
(a)喷出的岩石:
该地区喷出的岩石分布广泛,厚度超过850米。喷发活动主要可分为两期:早期为侏罗纪,岩性为安山岩,分布在向斜的核部;后期为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北端和东南缘。
(2)侵入岩:
1.燕山花岗岩:以岩基形式出现。主要分布在整个盆地的西缘和东南部外援。西部基岩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与向斜两翼直接呈侵入接触,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粗碱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细粒斑状花岗岩。东南部岩基中心相的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应时正长岩。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均为这两种岩基的边缘相。这两个岩基侵入了侏罗纪和所有以前的地层,它们的同位素年龄为1亿年。形成时代相当于白垩纪晚期。
2.东翼浅部侵入岩:主要有牛鼻站的正长闪长斑岩和张鸭子西南山的正长闪长斑岩。这些小岩体的产状是岩生植物。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时代。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叶蜡石、闪长岩、亮板岩。花岗斑岩等侵入岩脉。基岩多,都受构造断裂控制。一般为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南北走向。
第三,结构
(1)柳江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盆地是发育在蓟县-山海关隆起区边缘的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组成(并广泛出露)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地壳下沉并接受沉积。因此,在晚元古代它是一个由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是一个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部分倒转的向斜。西翼产状陡峭,西翼南部秋子谷-山阳寨地区产状相反,东翼产状平缓稳定。不对称向斜轴部紧靠西翼。因此,东翼的出露地层宽度是西翼的5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是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在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和南部边缘。在古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个不整合(由吕梁运动造成)。其上是晚元古代青白口侏罗纪岩系及随后几代地层。向斜西部和东南外缘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危险山区。
柳江向斜分为三个构造分区:
1.柳江向斜东翼地区:
东翼面积很大,约占整个向斜面积的2/3。
东翼区域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向西倾角在10度至30度之间)。次生厚度的微小变化为煤和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东翼的小石城。有许多基岩和岩壁。多次侵入相对较软的煤层。从而煤层被破坏和扰动,这对于开采是不利的因素。断层多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主要是正断层,多为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地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的挤压,西翼地层较窄,次生厚度变化较大。
西翼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走向近南北,岩层产状变化剧烈,向东倾斜,倾角可达70度,甚至垂直和倒转。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高角度的南北走向逆断层,自西向东推起,延伸较远。
由于强烈挤压,岩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断层发育。因此,该地区具有开采价值的沉积矿床很少。
3.柳江向斜的核心被燕山期喷发的中性安山岩所占据。往往构成山区,如老君顶海拔493.7米,形成地形现象。
(2)断层构造:本区断层类型多,以正断层和逆断层为主,在向斜中随处可见。主要故障有:
1.鸡冠山-唐河地堑:
位于鸡冠山和上平山之间的唐河谷地,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成。断层面倾角较大,山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斜,西侧断层向东倾斜。唐河河谷沿地堑构造中心发育。
2.吴庄-水崖断裂带;
断裂带发育在柳江西翼,西起吴庄,东至滨水崖。有几条平行断层,形成叠瓦状构造。断层面大多向西倾斜。一些向东倾斜。倾角为70o——80o。断层面平缓起伏,有挤压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岩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
3.苏庄-吴庄-山羊寨逆冲断层
断层发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与向斜轴大致平行。这是一条走向断层,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断层东侧为下盘,断层两侧为亮甲山组豹状灰岩及下盘,张夏组后方为层状灰岩。断层宽度约1米,中间有细粒闪长岩脉侵入。断裂带内存在构造角砾岩,岩石发育破碎,侧向牵引和褶皱也很明显。
4.牌坊砬子逆断层;
断层观测点位于武庄东北500米处的牌坊子废弃老矿坑,断层向东北延伸3公里。断层发育在二叠纪地层中,下盘在东,下盘在西。上壁为下二叠统,B中耐火粘土顶层与上二叠统含砾粗砂岩有明显牵引褶皱。下盘是下二叠统粉砂质页岩。沿断层面观察,有构造透镜体和片状现象。下盘地层中发育两组节理。
5.石门寨126.6高地北矿坑正断层:
该断层出露于柳江向斜东翼,位于石门寨东南126.6北高地废弃矿坑处。断层走向为NE15度,平面上呈之字形延伸,在剖面上向东倾斜,倾角为61o。整条断层宽15m,正长斑岩脉侵入其中。它大约3.5米宽。断裂带内存在断层角砾岩,角砾岩大小不等,主要由东部岩石组成。后期被二氧化硅胶结形成硅化带。真实地面的表面呈锯齿状,几乎南北向延伸。断层延伸1.5公里..断层东侧为薄层泥质条带状灰岩夹薄层梁家山组竹叶状灰岩,西侧为厚层状寒武系张夏组灰岩。
6.石门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断层。
断层发育在梁家山组灰岩中,断面平缓,剖面呈波状。断层面剖面上有较大的擦痕和台阶,断层面附近发育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断层上盘(西北盘)产生次级牵引褶皱。断层延伸不远,断层距离不大。
第四,结构发展史
柳江盆地在晚元古代是海侵的。在长期风化和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接受沉积。直到古生代,沉积了厚厚的地层。像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一样,在此期间也有过不同长度的侵蚀上升期。例如,在前明口期和下寒武统期间,中奥陶世和中石炭世之间存在沉积间断。在上述时期,柳江盆地的古地理环境随着海陆变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平稳起伏。因此,这一时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要么是整体不整合,要么是平行不整合。
自中生代早期以来,所经历的构造变化的性质不同于古生代。这一时期的构造变动使晚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层变得坚固、褶皱和断裂。二叠纪末,该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这导致侏罗纪以角度不整合的方式覆盖在古生代之上。经过这次构造变动,该地区地势差异北高南低,导致二叠纪地层向北侵蚀更强,甚至部分地区无侵蚀。侏罗系直接与石炭系或奥陶系重叠。
下侏罗统沉积后,又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化。下侏罗统下部地层发生变形,盆地沉积中心发生变化。因此,下侏罗统上部地层在区域上明显与下部地层重叠。在西翼,它超出了下层的沉积范围。而这个角度在古生代上是不完整的。可以推断此时的柳江向斜具有不对称的形状。两翼陡峭,东翼开阔平坦。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动。伴随着许多连续而猛烈的火山爆发。因此,向斜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不整合叠置在下侏罗统之上。它与二叠纪和奥陶纪部分重叠。
晚白垩世燕山期温泉堡花岗岩基侵入造成的挤压压力。不对称的柳江向斜格局进一步加剧。并造成了西翼自西向东的一系列南北向断层和西翼地层的局部产状。新生代以来,尤其是第四纪以来。这个地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整个地区遭受剥蚀。因此,山谷是一步步形成的。全新世以来,由于晚冰期的海侵。目前,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海洋和海洋侵蚀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