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香椿芽的历史演变
早在唐代,太和香椿芽就是贡品。每年谷雨前后,信使们都会背着最好的新鲜香椿芽飞往长安(今Xi市)。
明清时期,泰和香椿芽名扬四海。明朝万历二年(1574)《太和县志》中记载,每年春天,各地游客都来太和品尝。泰和香椿芽是李佳颖泰和县最著名的香椿芽。清道光年间,老县城云集万悦沙河畔,香椿树约8000亩,年产香椿芽200万斤。商人们沿着河岸设立银行,收购、运输和销售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各大城市,并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由于黄河泛滥,香椿被洪水淹没,加上战争的摧残,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只有零星的香椿树保存在黄愚寺、王耀、李营等地。经过太和县人民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香椿资源逐渐增多,香椿芽产量开始提高。从1955到1959,泰和香椿多次入选全国农产品展。1958年,全县有香椿树65438+万株,年产香椿芽65438+万公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椿树种得少,老树砍得多,直到农村实行了责任制,香椿才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全县有65438+万株香椿树,产香椿芽6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