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机关枪?
机枪在中国也叫机枪。它们是世界上第一种不需要外力,而是依靠子弹的推进剂作为动力来完成自动动作的机枪。一般是指陆军在地面使用的机枪,在飞机、舰艇、战车上也通常装备。
机枪是步兵轻武器中年轻的一种枪。如果从1851计算它的出现时间,到现在也不过100多年。在这短短的百年里,机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探究一下历史,看看它的历史,机枪和其他步兵武器一样,都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先是重机枪,然后是轻机枪,还有轻重机枪。目前,机枪已经形成了包括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坦克机枪、坦克并列机枪、航空机枪、大口径机枪在内的多种机枪系列。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世界上第一挺机枪是1851年一位比利时工程师设计的。他是法国拿破仑军队中的一名上尉军官,被命名为“蒙蒂尼”机枪,因为该枪由蒙蒂尼的一家工厂监管。这种机枪当时还是手动枪。发明后不久,法国军队将其改为第一挺手动曲柄操作的机枪,由25个发射装置发射。该枪曾在两次普法战争中使用,但因故障太多而从战场上消失。
1882年,英国裔美国人马克沁(1840 ~ 1916)访问英国时,发现士兵经常因为步枪的后坐力而被擦伤肩膀。这说明枪的后坐力能量大,能量来自子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利用。首先,对一把老式温彻斯特步枪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发出的火药气体,使枪支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复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减少枪支的后坐力。1884年,马克沁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成为美、英等国的“自动武器之父”。但刚发明的时候,虽然也创造了事半功倍的奇迹,但还是不受军队欢迎,因为体积太大,似乎不适合攻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在法国索姆河地区正面发起大规模进攻,遭到早已埋伏好的德军多挺马克沁机枪的猛烈扫射。结果,一天之内英法联军死伤超过57000人。这才让人意识到武器的变化让拿破仑的步兵战术过时了。排成纵队用机枪向敌人冲锋的士兵只会白白送命。用机枪射击是取胜之道,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场用机枪的战争。
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在当时,这种机枪的作用甚至堪比飞机大炮。
一战初期,几乎所有部队都装备了机枪,随着战争的推进,装备总数也在增加。一挺重机枪每分钟能射出400-600发子弹,是80人或更多步兵组成的行动小组的好帮手。因为机枪可以固定在战壕里,直接向进攻者开火,所以非常适合防御作战。但它们也能满足进攻作战的需要,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步兵不得不把机枪举得高高的,让子弹飞过前面的战友,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在敌人目标的头上。
机枪一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固定用的底座或雪橇,是机枪的主体,另一部分是填充包裹在枪管外面的“水套”的水壶(在水套中注水,防止枪管过热)。法国从1914采用的霍奇基斯机枪和美国的科尔特机枪都是比较少见的风冷机枪。用于装载机枪的弹药补给带有30发,但更常见的是用织布或金属带作为连接,子弹更多。
重机枪大多32-40公斤——还不算机枪配备的弹药重量。英国维克斯重机枪的标准配置是16 250发弹药补给带(点亮后可以重新接收),每发重10公斤。这么重的东西,动动手指都推不动。战斗中战士要换射击位置,你要拖我推,齐新要齐心协力。但在休战期间,他们会把机枪拆开,用骡车或手推车运输。操作一挺机枪,至少需要2-3名机枪手配合。为了满足机枪快速射击的需要,不得不专门安排人搬运弹药,所以战场上大部分机枪后面都有4-6人的队伍。
为了适应战场需要,便携式轻机枪应运而生。这种机枪的重量一般是10-14公斤,其中较多的接近10公斤。理想情况下,风冷机枪每分钟可以发射250-600发子弹。轻机枪可用于腰带或子弹,弹匣更实用。德国人在08式机枪上加了枪架,制成了08/15式机枪。法国乔奇轻机枪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军队的标准,也深受盟军的欢迎。盟军装备了25万挺乔奇轻机枪,仅美国在1917就订购了3.4万挺。由于缺乏行业规范,流行的乔奇枪很轻,但不够耐用。
1918年初量产的9 mm伯格曼18/1机枪,是一种半自动机枪,重量轻,便于携带。它唯一的缺点是弹匣只能装32发子弹。当无力发动有效进攻的德军大量使用这种机枪时,深受其害的盟军在战后仍然心有余悸,甚至在《凡尔赛条约》中还有专门条款限制这种机器的制造。
另一种著名的机枪是丹麦骑兵1902使用的轻机枪“麦德森”,已经有34个国家使用过。这种机枪最大的特点是枪管短,后坐力轻。机枪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战场上几乎80%-90%的伤亡都是机枪造成的。当时,美国的马克沁和布朗宁机枪,英国的维克斯和路易斯机枪,法国的哈契尔机枪都在战场上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一战最好的轻机枪应该是刘易斯式。这种机枪是美国1911年设计的,后来在比利时和英国的军工厂批量生产。这种枪在战场运动中虽然笨重,但性能非常稳定,因此不仅成为比利时和英国步兵部队的基本配置,还用于武装飞机、汽车和坦克。
中国接触机枪还不算太晚。早在1885年,也就是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出访英国,在伦敦观看了马克西姆机枪的射击表演,买了几个样品仿制。就这样,从1888,也就是光绪十四年,到清政府垮台,到民国时期,旧中国仿制了各种型号的马克沁机枪,其中以民国二十四年从1935定型的24式机枪最为著名。
在以往的战争中,机枪的地位非常重要,但随着突击步枪和更先进武器的出现,机枪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阵地战中,它仍然是小队和小组支援火力、压制敌人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