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画的历史渊源

重庆的粮画艺术始于唐代,盛于清代。清朝乾隆年间,曾被重庆政府作为贡品献给皇帝。五谷杂粮画起源于盛唐,当时生产力水平高,文化文明程度高。

杜甫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述“追忆似水年华是开元的鼎盛时期,小城还容纳着千家万户。米肥白,公私仓富。”于是就有了粮画的制作在集市广场之间悄然兴起,象征和庆祝五谷丰登,国家和人民的丰收。

“五谷”的具体类型因流通地区不同而略有不同,但都是粮食的总称。而且其具体作用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所阐述:“树艺五谷,五谷熟而育人。”

人以“五谷”为依归,视天而定,视地理位置而定,往往人类无法自行决断,尤其是在农业文明时代,于是有了从朝廷到民间的祭祀活动:“春耕东借田,先引诗,后神农也”(《汉仪》);"祭坛在田野里,用来祭拜第一个农民."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文明中,祭祀往往是人们沟通天地的仪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祭祀中,祭祀有所变化。在各种条件下,“五谷祭”成为与“三祭”并列的祭祀。但五谷总是有祖先的含义,后来逐渐演变成鼎盛时期的艺术品,既没有脱离祭祀本身,也是祭祀。

在我国历史上,寺庙经济一直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在宗教仪式中,由于教义关系,“五谷祭”地位极高,把五谷当作夺取天地精华的吉祥物。祭祀结束后,更有可能把剩下的纹路补进画里。

不管是什么原因,重庆五谷画艺术的起源出现在一个清代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清朝元年(公元1736年),江浙大旱,随后蔓延到中国大半个省份。柳永的父亲刘统勋曾经把他看到的情况画成一幅千里饥图,上报给乾隆,乾隆命他从天府之国四川运粮救急。乾隆皇帝非常生气,派钦差大臣前去调查。钦差大臣途经四川重庆。当人们知道钦差在这里时,他们向钦差抱怨官员如何克扣官方粮食和压迫人民。钦差大臣听了,大怒,想出一个办法,让老百姓写一部几千字的书,传到乾隆皇帝那里。为了体现粮食的价值,唤起皇帝对粮食问题的深切关注,钦差大臣请民间艺人用五谷杂粮制作成千言书。这本特殊的万艳书交到皇帝手里后,他就包揽贪官,开仓济民,妥善保管。

这是一个关于重庆五谷画艺术起源的具体故事。此后,五谷画在西南地区,尤其是重庆地区兴盛起来,并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流派。

谷物绘画艺术总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直到六七十年代,一大批“文革粮食画”才陆续产生。从此,失传百年的粮食画重新出现在民间,真正系统的传承也重新开始。

重庆五纹画艺术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唐树清和唐,开始恢复祖业,继续从事五纹画的创作和研究。唐树清先生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仍然指导和从事五纹画的创作,并开始注意总结五纹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规律。

重庆五谷画艺术新的艺术起点,始于第五代传承人唐大燕。作品《五谷丰登》在中国第十届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获奖,标志着五谷绘画艺术创作得到了业界的重新肯定和认可。

“五谷文化”源远流长,五谷绘画艺术是中国五谷文化的一个缩影,说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人们对五谷的认识和价值辨析被提升到了一个艺术审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