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景德镇的洪水警戒线是多少?

水位30.01m,超过警戒线4.01m。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洪水。

6月中旬以来,由于洞庭湖、鄱阳湖持续暴雨、大暴雨,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汛期影响,6月25日以来,江苏省沿江潮位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于7月6日达到9.90米。苏南沿江地区6月24日至7月6日入梅。由于沿江潮位较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了洪涝灾害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m,历史第三。滁河小桥站最高水位达到11.29米,超过警戒水位1.79米..

7月下旬至9月上旬,受长江上游连续7次洪峰和中游支流汇流影响,8月2日大同站最大流量达到82300 m3/s,仅次于洪峰流量1954,居历史第二位。7月29日,南京站最高潮位10.14m,位列历史第二,在10.0m以上持续了17天,镇江站8月24日高潮位8.37m,仅比1954低1cm,位列历史第三。

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洪水与历史洪水相比,主要区别在于1998年洪水期间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主要控制站洪峰水位明显高于长期高水位;减少分洪和决口。

洪水调查的原因:

水位上升: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洪水。洪水虽然过去了,但各种论调还是纷至沓来,更有甚者将其归结为“人祸”。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次洪水虽然规模巨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但造成的损失比1931和1954要小得多。

分析认为,长江1998洪水主要是由气候异常、暴雨过多、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减少、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荆江以下60天最大洪峰流量与最大洪量对比显示,1998洪水普遍小于1954,在本世纪发生的三次全流域洪水(1931、1954、1998)中排名第二。

长江中下游1998年洪水位大大超过1954年实测水位。高洪水位的主要原因如下:

在1和1998处,调洪能力较1954大幅降低。1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达1023亿立方米,而1998年仅为100亿立方米。

2.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同江湖面积减少约654.38+0万平方公里,洞庭湖、鄱阳湖因淤积、围垦减少654.38+0.8亿多立方米。

砍伐森林:

长江水患是长江流域毁林开荒和中下游滥占河道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结果。有4亿人生活在长江两岸。上世纪50年代中期,长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的开荒、建厂、城市化,长江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四川省193个县中,仅有12个县森林覆盖率超过30%,部分县森林覆盖率不足3%。正因如此,长江流域654.38+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20%受到水土流失,每年流失表土24亿吨。每年有超过5亿吨的土壤和沙子从上游被携带,沿着长江流入东海。

由于泥沙年复一年的堆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就已经高出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长江的“清水”早已不在,其“浑黄”程度可与黄河“媲美”。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具有蓄洪功能的湖泊正在迅速萎缩。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减少到2145平方公里,鄱阳湖40年减少了1/5,数百个中小湖泊从地图上永远消失。这些都是长江泛滥的原因。

气象异常:

1998中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雨量明显偏多。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有:

1,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1997年5月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年底达到高峰,基本结束于1998年6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在每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第二年,我国夏季有两条雨带,一条在长江及其以南,另一条在北方。这种异常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是65438年至0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夏季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原上有更多的雪。根据气候规律分析,欧亚和青藏高原冬春多雪时,东亚季风普遍延迟,夏季风偏弱,主雨带位于南方,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重要因素。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雨带位置和强度的重要因素。1998年6-8月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烈,脊线位置持续偏南偏西,并呈稳定的东北-西南走向。这种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6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依然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热带高压突然南撤,位置异常西南偏南并保持稳定一个多月,使得长江中上游始终处于西南气流和冷空气的交汇处,暴雨天气频发,导致长江中上游多次出现洪峰,中下游江河湖泊水位上涨。

4.亚洲中纬度环流异常,阻塞高压频繁。6-8月,1998在亚洲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贝加尔湖西侧和鄂霍次克海多次出现阻塞高压,特别是鄂霍次克海,亚洲西风带的经向环流占绝对优势,促使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移影响中国,是长江流域连阴雨的冷空气条件。

扩展数据:

历史上几次大洪水如下:

1870年(清同治九年)期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主要是上游干流来水造成的。上游干流重庆至宜昌段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着历史最高值的记录。宜昌站洪峰流量达到1000500立方米每秒,30天最大洪水量1650亿立方米,为1153年(宋绍兴二十三年)以来最大洪水。

同年,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汉江也遭受特大洪水,宜昌至汉口之间大量决口,堤防普遍决口。荆江大堤虽然没有决口,但监利以下的荆江北岸有多处决口。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在汪洋,南岸的松滋县黄家埠、庞家湾决口,形成了今天松滋河流入洞庭湖的通道。滞湖洼地情况下,汉口站实测洪峰水位27.36米,洪峰流量6.6万立方米每秒。

1931年,气候异常,长时间的降雨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洪水。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受灾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最严重的一年。当年长江流域汛期提前,两湖中游湘江、赣江4月份洪水最大,上游邙江洪水较大。干流寸滩站洪峰流量6.36万m3/s,宜昌站6.46万m3/s,沙市站最高水位43.85 m,枝城站最大流量接近7万m3/s。

7月中旬,汉口站水位达到26.93米时,丹水池堤防决口,汉口市区被淹。上游洪水来后,汉口站洪峰水位28.28米,洪峰流量5.99万立方米每秒,在沿江沿湖有多个出水口分流的情况下。汉口以上最大60天洪水3302亿立方米,略小于1954。如果没有河湖决口蓄洪,汉口站最大流量将达到113000立方米,大大超过河道的泄洪能力。

1954期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四川水相遇。那一年,长江中下游的雨季提前到来,洪水发生得比往常早。4月洞庭湖、鄱阳湖水系进入汛期,长江中下游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汉口-南京段水位自6月25日超警戒,超警戒100天至135天。长江中下游的洪水位超过了当时的历史最高值。

当年长江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为66800立方米每秒。荆江采取分洪措施后,沙市最高水位仍达44.67米。中游汉口站最高水位29.73米,超过1931年最高水位,对应流量76100立方米每秒;下游大同站最高水位为16.64m,相应流量为92600 m3/s..最大30天洪水量1.954,分洪溃水量达到1.023亿立方米。

1998是继1954之后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沙市至罗山、武穴至九江359公里河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鄱阳湖水系5条河流、洞庭湖水系4条河流发生洪水后,长江中上游发生大洪水,长江上游出现8次洪峰。据初步分析,1998的7、8月份,长江上游来水量略大于1954,中下游来水量略小于1954。

宜昌、汉口、大同站最大30天洪量分别为1379亿立方米、1885亿立方米、2193亿立方米,而上述三站最大30天洪量分别为1386亿立方米、1954。总体来看,1998的洪水小于1954的洪水。

百度百科-1998特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