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德国经济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来临时,德国受到重创。在1923到1928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的上升趋势是建立在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基础上的。此时,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引发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从1929到1932,煤炭、生铁、钢材产量分别下降32.7%、64.9%、62.1%、23.4%。工业总产值下降40%左右,生产资料生产下降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下降69.1%,进口总额下降70.8%,国库黄金储备下降4/5。10同时,平均工作时间减少约47%,建筑业工作时间减少约66%。各行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其中钢铁、机械、电力行业约减少64%,硬煤开采约减少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1.3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2年9月上升到435万,1932年2月失业人数达到800万,除了做临时工的几百万。失业救济金在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浮动。只有82%的登记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

经济危机也对城乡小资产阶级造成了沉重打击。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中的小商人、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不稳定。许多工厂倒闭,大量中小企业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工厂倒闭总数从10595增加到19254,几乎翻了一倍。同期,工厂的年度合并总数从365,438+047增加到8,628,几乎翻了一番。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尴尬。1931年,6664家门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 * *和平制度感到失望,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期待的时候,希特勒的纳粹党抓住了机会。它煽动小资产阶级,把他们拉入纳粹运动,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社会基础。

希特勒上台时,有800万失业人口。他承诺“工作,工作,再工作”。为此他巨额贷款,兴办各项事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扩军备战。战前,他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纳粹深刻理解抓民生的意义,首次提出“休假”,将休息日翻倍,开始发展大众旅游。德国14天游只花了40到80帝国马克。希特勒甚至提出“全民汽车”,于是“大众”应运而生。面对世界市场和气候的不确定性,已经建立和采取了许多制度和措施来保护农民。今天,欧盟的农业制度、道路交通规则、强制保险制度、儿童补贴制度和税率等级制度,也就是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来自那个时代。纳粹建立了养老金计划,使老年和贫困不再是同义词,“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与从事其他职业的同胞没有明显差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延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甚至有人计算过,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国民经济实现了%100的年增长率。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惊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虽然在1930年6月被盟军归还,但处于极大的浪费状态。而且法国还占领了萨尔州,企图通过培养地方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通过全民公决正式吞并这个州。只要德国经济状况不好转,法国的图谋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党的执政还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因为在议会中没有绝对多数,这让魏玛* * *和中国的新总理希特勒很困扰。

在执政的第一年,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都相当成功。反党是用不侵犯人民权利的程序和手段取缔的。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陆续恢复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政党的忠实追随者,大部分德国人并不反对政党和工会的消失,甚至是赞同的。魏玛* *共和国的14统治对他们来说是彻头彻尾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平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降低,所以他们不喜欢这个民主政权及其政党。老工会连最低就业率和劳动者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别说别人了。1933,希特勒不仅把少数反党分子送进了监狱,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由他亲自设计和主持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很可能再也见不到的伟大经济奇迹已经开始了。

从1928开始,各种高速公路建设方案陆续出台,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放弃。希特勒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太穷了,连保住工作都有问题,没钱买车。但希特勒还是决定勒紧裤腰带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先有路才能有车,否则车造出来也无处可开。更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高失业率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很低,降低了建设成本。于是,他挤过人群,走遍全国,喊了很多口号,为项目剪彩奠基。有时候,口号比钱更有用。德国人民真的跟着他们的衣领和袖子没有报酬和军事化的纪律,他们正如火如荼。

元首(领~袖):这个词被错译为“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死后希特勒给自己起的新名字。他的目的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上任后的前四年,他一直专注于内政建设。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得真的很好:1933,1934,1935。希特勒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德国这个赤字和失业率世界第一的国家,变成了世界顶尖的经济强国,而这根本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就能实现的。

在这三年中,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大量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了零——除了那些身陷囹圄的犹太人和反对者。更神奇的是,希特勒居然兑现了自己的竞选承诺,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富裕——绝不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而是让工人阶级和管理层共同富裕起来。工资涨得这么快,管理层找不到他们买得起的东西,工人也买不起。

想象你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下岗了。为了一份时薪只有一个面包的临时工作,你在和邻居打架。而三年后,你乘坐豪华游艇去了非洲或者美国,享受阳光假期。工人阶级有权利也有钱出国度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工人直到现在也没有(甚至不敢想),而是在1935的纳粹德国。

随着至今仍被称为“希特勒之路”的1000公里高速公路的建成,各种汽车厂、修理厂、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成立的“大众”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的优劣,以决定他支持的下一家运输公司应该叫“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当然,希特勒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战争积蓄力量。他曾说:“人们需要一个假期,因为它可以让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