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确立,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沮丧和彷徨之中。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公民的本性和行为的堕落是“亡国灭种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就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即愚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他的出版物中,他宣称“改造年轻人的思想和指导他们的培养是这一雄心的天职,而不是批评当前政治的目的。”此时,陈独秀把主要精力放在思想变革上,因为他认为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革。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儒家思想而否定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首先,他们指出儒学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学。其次,他们没有否认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第三,他们没有使孔子的理论无用。他们批判儒家思想,是为了指出儒家思想从根本上不适合现代生活,反对儒家思想的思想禁锢,动摇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对封建专制主义和伦理道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激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打开了外国各种思潮传入中国的闸门。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而批判儒家思想;优先改造国民性;当时很多东西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用的方法一般都是资产阶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