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府门票需要多少钱?

幕府门票价格:45元

“北有故宫,南有幕府”过了清泉流水桥,忽见一座木牌坊立在土木瓦顶的居民中间。踏入猩红色木屋的大门,我的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宏伟的宫殿矗立在一片空地上。汉白玉底座雕刻精美,气势恢宏,让人仿佛置身皇宫。纳西族人说起“穆师傅”就像我们说起祖先一样亲切。穆大师曾经是这座巨宅的主人。简单来说,五六百年前的幕府就是纳西族的“紫禁城”。

如果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是丽江的世俗生活,那么在木府,我们将读到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南土司大家族的兴衰史。这是纳西族发展史上最值得一读的伟大著作。有学者指出“少于木府即少于丽江”。明清古建筑,建筑雄伟,宫殿辉煌,雕刻精美,构件精美,绘画辉煌,真是美不胜收,无与伦比。木府是丽江木土司衙门的俗称。穆土司家族经历了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鼎盛时期,幕府占地100多亩,有近100座建筑,是800年历史的大研古城的心脏。虽然只是一个祝酒人的住宅,但其豪华和宏伟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王公贵族的官邸。据《丽江州府志》记载,原幕府宫殿雄伟壮观,布局合理,中轴线长369米。中轴线上有议事堂、万卷楼、达摩堂等殿堂,两旁房屋罗列,亭台楼阁众多。花园回廊,风格独特。其整体建筑风格是“仿故宫”。

穆氏土司家族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一* * *代代相传。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1381年派兵30万攻克云南,滇西大理国地方政府被明军一举击溃。远在滇西北丽江的纳西族土司阿甲审时度势,于1382年朱元璋赐其为大臣,受到朱元璋的极大赏识,被赐姓“穆”。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贵族姓氏,穆土司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穆,民姓贺”的制度,而穆土司则是代代相传,流传,一直延续到明清,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后。百余年来,一个民族受教育,历代土司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使他们与中原文化保持了一种可贵的文化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让他们受益匪浅,也造就了一批穆氏土司作家,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之林中十分奇特。

今天的木府不仅是吸引四面八方游客的旅游景点,更是让他们在游览古城时,徜徉在一个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中。也是纳西族人以祖先为荣的象征。这座辉煌的建筑艺术花园充分体现了明式建筑古朴粗犷的韵味。它在明代中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纳西族和白族的地方工艺风格。同时,它也是纳西古王国里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汇聚的园林。它介于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之间,融合了天地的典雅大气与宫廷的典雅富贵,充分展现了纳西人广泛运用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一座座木屋,凝聚着世界名城丽江的千年文明精神,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大智慧;在这场大火中浴火重生的凤凰,正在古城中舞向天空,舞出盛世的辉煌,呼唤新世纪。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而被明朝信任和倚重的木土司,思想更加开放,不闭关锁国,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结交中原名人,将内地的文化、医药、教育、建筑、采矿、工艺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引进丽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古城设立“丽江军民衙门”,丽江古城很快成为丽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土司衙门建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如三座石木牌坊、穆家园、结义堂、黄愚亭、三清殿、广碧楼、敬堂、加缪、万卷书屋、余音楼等。

幕府前的石牌坊由采集自下虎跳江金沙江的汉白玉建成,宽9米,高约18米。四根石柱支撑着牌坊上的碑、椽、檐、方盖,牌匾上刻着明神宗赠的“忠”字。

这座石雕建筑结构宏伟,雕刻精美,远近闻名。民间有个说法是“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可惜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被拆了。

穆土司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屋时,朝向并不是按照“北朝南”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东方木、孙、木是纳西族东巴教中的崇拜对象,也是皇帝给纳西族的姓氏。因此,得到“木”的精神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朝西朝东的方向。

据说古城周围没有围墙,因为木土司就住在城里。一座城市建成,把“木”字框起来,变成“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了。

穆敬酒狮子山,处处柏树。今天,狮山上仍有大面积的古柏林,是“丽江十二景”之一。除了这座古老的柏林,当地人民在五六十年代自愿种植的大量柏树也日益茂盛,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俯视狮子山,古城内一排排民居瓦房呈现出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深蓝色,广袤无垠犹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穆土司官邸虽有王者气度,却将官邸建在城南一隅,与“以中为中”的传统相悖。作为城市的中心,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个商业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可见,古城最初形成于农村市场,最终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千百年来古城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木土司的宫廷式建筑,到了明代已经蔚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云南日记》中惊叹“宫中美人意为王”。明朝时,古城内有1000多居民,民居建筑也相当大。徐霞客曾形容丽江古城是“一排排瓦房的民居群落”,可见民居建筑的繁荣。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