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问题
本单元涵盖了1368至1840明朝及清初(鸦片战争前)的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是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空前巩固。这也是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期。明清虽有强盛之势,但并未改变整体的衰落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农民战争发展到新阶段;经济上,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在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失去了外交上的主动权,中外差距拉大;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潮,出现了文艺繁荣、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思考和讨论
18世纪中外比较研究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东西部差距扩大了。如何解释这种变化?
提示:总体来说,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可以从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来论述。
2.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达到了顶峰。
(1)自秦朝建立专制中央集权以来,通过历朝历代的完善和加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大力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废除宰相制度,制定《大明法》,设置内阁和特务机构,设立五军总督署。地方实行三权分立,八股招贤。
(2)清朝沿袭明制,后加军部成为权力中心;大兴文字狱打压知识分子。这一系列措施使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3)作为封建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其积极作用逐渐消失,消极作用逐渐明显,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和原因之一。
思考和讨论
中央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一政治体系。
提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将这一制度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其发展、演变和利弊。
3.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1)经济发展原因: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2)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采取措施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如明初重农、清初改田、改革税制等。(3)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棉花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幅提高。②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技术的改进,分工的精细化,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③商业开发。随着市场的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城镇和大商业城市出现,长途贸易发展起来。
(3)经济发展特点:①边境地区的发展导致经济快速发展。②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专业化生产区出现。(3)资本主义萌芽于手工业。(4)商业空前繁荣,但其发展还没有达到动摇封建制度经济基础的程度。⑤外交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使中国落后。
4.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明清初期,一方面,通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维护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另一方面,把加强民族联系与镇压少数民族上层阶级叛乱的斗争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上层的礼遇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管理结合起来。边疆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从而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辽阔的基础。
5.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
(1)明清初期,由于政治需要,中国曾经与外国有过交往。明初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然而,这些交流大多侧重于政治,范围有限。
②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中国。1553年,葡萄牙占领澳门;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省;明末清初,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敌人骚扰中国的东南沿海。
(3)面对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发生了直接碰撞。中国进行了抵抗,明朝的抗日斗争、清朝的抗俄斗争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省都有效地抵抗了外来侵略。
(4)从整个明清时期来看,中国一改隋唐宋元以来的开放政策,失去了主动权,主要奉行封闭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中外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5)中国开始引进和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介绍欧洲水利方法。
6.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技文化。
总结性的、综合性的经典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中国科技一度居于世界前列,但明中叶以后逐渐落后于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是强烈的威权主义,另一方面是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的早期启蒙思想。明清时期,小说兴盛,《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书籍和丛书的编纂使文学繁荣起来。总的特点是:承前启后,萌动新生,文学艺术欣欣向荣,科技由发展变为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艰难突破
1.明清封建帝制的空前强化
封建帝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中国封建帝制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态。从秦朝到元朝,出现了有宰相制度的帝制,到了明清,出现了无宰相制度的帝制。
面对封建末世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君主制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宰相的废除和兵部的设立,消除了皇权被相权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政府的控制。明朝三司和清朝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和文字狱的实行,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工厂和卫生机构的建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民的控制和压制。这些都表明明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明清宰相制度的缺位,极大地强化了君主制;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地方统治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与此同时,意识形态控制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被尊崇,臣民越来越卑微,这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轨迹。
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在评价其历史作用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具体的社会现实来评价。明清之初,这一制度对纠正前朝弊端,提高办事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末期,其负面效应是主要因素,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度集中决定了皇帝个人素质对统治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勤政的,但是到了封建王朝中后期就比较颓废了。因此,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往往发生在封建王朝中后期,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负面影响。
2.明清时期税制的发展与变化。
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时期对税制进行了改革。明朝中叶,张实行了一种鞭法。一条鞭法是我国税收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个人地位提高。此外,它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但从执行情况来看,各地执行并不一致,真正把税收和服务结合起来的人并不多。后来随着明朝的腐败,征、派此起彼伏,百姓负担加重。
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种会外门派,恢复了万历年间张的一种鞭法。但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一种鞭刑的方法并没有完全实行。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首先进行小规模改革,固定人数。后来他“育人而不加”。固定的人口和定音为定音的实行创造了条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丁税制度,将丁税平均分摊到田赋中,收取统一的丁税。丁琪媛银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性进一步削弱,个人地位得到提高。按田纳税,使失地农民不再合法纳税,税收不均现象得到缓解,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隐性人口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造成乾隆时期中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总之,丁琪媛银制对中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提示
税制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也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如当今现实社会的费改税问题,国家取消农业税等。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理解税制,还要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做准备。
3.萌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形式。这种生产关系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其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进步。主要工业:先是棉纺织业,后扩展到冶铁、采矿、盐煮、采煤等手工业领域。首先在长江以南,然后扩展到全国。特色:手工作坊,这里“机器使用者出力,机器工人出力”。机械师是早期资本家,机械师雇佣工人,机房是手工艺作坊。现状:水平低,发展慢,整个明朝中期到鸦片战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影响: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经济体现,为公民文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封建制度的阻挠和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封建统治的对立面,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其权力,不择手段地摧毁它。封建剥削的残酷使大量小生产者破产,无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市场和资金。科举制度的实施和严酷的封建统治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民众进行海外贸易。明朝统治者还派矿监和税务使节到处掠夺勒索钱财。清政府在全国各地的城镇和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征收赋税。明政府还实行年办和采购制度,剥削商人。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工商业就得承担风险,忍受巨大的剥削。商人虽然有钱,但没有政治地位。所以很多工商业者,在富起来之后,并不把自己的钱用来扩大投资,而是购买田地,开设典当行。这阻碍了社会财富向资本的转化,影响和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
4.充分理解清朝的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清初实行严格的海禁。康熙帝收复台湾省后,一度开放海禁。乾隆嘉庆年间,实行严格的海禁,只允许广州通商,各种限制。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原因:一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商品,这是闭关锁国的基本社会原因。二是清政府怕国人与外国人交往过密,容易“惹事”,不利于自己的统治。这是闭关锁国的政治原因。第三,为了防止和抵御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沿海港口的各种非法和侵略行为。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侵略者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负面效应很大:首先,这一政策阻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限制了国内商品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其次,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局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束缚了自己,不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这是一项甘于落后、慢性自杀的政策。再次,不可能有效抵御侵略,反而会导致落后,中外差距越来越大。
5.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综合性的科技著作,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2)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空前加强,在文化领域也表现出浓厚的专制色彩,如八股、文字狱、关闭书院或改为官学、理学走向极端等。
(3)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成长,出现了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王夫之等。
(4)中国古典小说达到顶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都表现出突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元代戏剧空前发展,出现了元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