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别人的作品是什么意思?
1.著作权法中所说的抄袭和剽窃是同一个概念(以下简称抄袭,为简洁起见),是指窃取他人作品或作品片段为己所用。抄袭侵权和其他侵权一样,需要具备四个要件:
第一,行为违法;
第二,有危害性的客观事实;
三是与损害事实存在因果关系;
第四,行为人有过错。因为抄袭需要发表才能产生侵权后果,也就是损害的客观事实,所以在认定抄袭时通常参考发表的抄袭。因此,更准确地说,抄袭是指窃取他人作品或作品片段发表。
第二,从抄袭的形式来看,有原封不动或基本原封不动地抄袭他人作品的行为,也有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原创成分据为己有的行为。前者在著作权执法领域被称为低级抄袭,后者被称为高级抄袭。比较容易识别低级抄袭。
高级抄袭需要仔细鉴定,甚至需要专家鉴定。版权执法中经常遇到的高级抄袭包括:改变作品类型,将他人创作的作品视为自己的独立作品,如将小说改成电影;
不改变作品类型,而是在作品中使用受著作权保护的元素并改变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将他人创作的作品视为自己的独立作品,如他人创作的电视剧剧本的原剧情和内容,改头换面后视为自己的独立电视剧剧本。
扩展数据:
在认定侵犯著作权罪时,主要应注意罪与非罪的区分。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以营利为目的”。行为人出于损害他人名誉等其他目的侵犯著作权的,不构成本罪。
第二,注意违法所得数额等情节在区分罪与非罪中的作用。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是区分侵犯著作权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主要标准。但需要指出的是,“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和“有其他严重情节”是可选要件。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就可以构成本罪,不一定要同时完成。
同时,在区分罪与非罪时,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复制、出版、制作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区分侵犯著作权罪与违法性的重要标准。
合法的复制、出版或制作活动包括:
(1)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或者取得许可”。
(二)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作品的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合理使用作品的范围包括:
a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而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b .介绍和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主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三)引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节目或者新闻纪录片中已经发表的作品报道时事新闻;
d .报纸、期刊、电台和电视台刊登或播放在公开会议上发表的讲话,除非作者声明不允许刊登或播放;
(五)翻译或者复制少数已经发表的用于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学研究人员使用,但不得公开发行;
f .国家机关为履行公务使用已发表的作品;
g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展示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免费表演已发表的作品;
j .对户外公共场所设置或展示的艺术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和录像。
k作品超出了权利保护期。此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将已经发表的汉语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中国出版,或者以盲文出版已经发表的作品。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可以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使用的作品的使用者,可以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但应当注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司法实践中,在查处侵犯著作权犯罪时,要注意《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及其权利、著作权的归属、权利保护期和权利限制的规定,分清侵犯著作权与合法使用作品的界限,准确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保护著作权人和合法使用人的合法权益。
百度百科-著作权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