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上了关东之后为什么没有保留自己的方言,东北话是怎么起源的?

过了关东,很多山东人的后代还保留着自己的方言,讲了几代山东方言,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落。全村都是山东人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比较纯正。但是这样的山东村落比例并不多,更多的是和东北的原住民一起生活,逐渐被同化。

比如我上次在火车上遇到一个东北山东老乡,他50年代就去东北了,媳妇也是东北人。他还是山东口音,但是到了他孙子那里,就完全是东北口音了。我姑姑也是50年代去的东北,嫁了个东北人,现在东北口音很重。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作为移民,与当地文化相比,没有自己的生活环境,自己的文化就成了弱势文化,容易被同化。比如明朝初期,山东承接了大量山西移民,很多山东人都记得山西槐花故乡的传说。山西话和山东话的差别是巨大的,但是几代下来,山西移民都被同化了,变成了地道的山东人,方言里再也找不到山西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满人入关,就到了汉族的地盘,脱离了东北环境。最后是不是没有被同化?

同样,东北方言也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与满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无关,只是词汇中可能夹杂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但主体仍然是汉语语言系统。主要在东北,汉族还是占绝大多数。在东北人口中,来自河北、山东、河南的汉族移民比例很高。再加上明朝东北的养生中心还是汉系,各种语言融合,最终成为今天的东北方言。

我发现一个问题。黑龙江很多父母都是山东人,我们吉林德惠也是发生在我爷爷的爷爷的时代。

比如我的家谱记录。我的祖先来自山东河间地区的李家庄。名字是莉法。

我是第七代,身边90多岁的人都说东北话。

是黑龙江比吉林晚吗?

东渡的人大多是建国前的,解放后也不担心都八九十岁了。现在山东人是二代,语言自然是迁就当地的。他们说他在东北上学,学了普通话...

三十年后,我不会说一句山东话。我五十多岁了,有时候会说一两句山东话...比如我家,我家,我妈,吃煎饼,卷洋葱,吃酱油,喝玉米粥,都是山东人的习惯...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东北自开禁以来,人口每年增加50万。到20世纪30年代,人口已经超过3000万。其中山东人及其后裔占绝对主力。根据民国十九年的人口文献,山东移民约有2000万人。其他还有东北本地人(在东北生活五代以上的人)、山西移民、河北北部移民、河南移民、淮北移民。作为绝对主力的山东方言没有被保留下来的原因有几个: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东人到了东北以后,喝的是当地的水,吃的是当地的菜,这就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况且,新生代遇到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事和事,一定要向当地人请教,让一些东北话的变化在脑海中生根发芽。第二,在当时的东北,移民一般从事农耕、贩卖、手工业等低级行业,而政府机构和海关岗位大多由当地人控制。要想做事顺利,一定要会说点东北话。久而久之,东北话就成了高端语言。第三,当时山东虽然人多,但是大部分都是聚居在一起的,尤其是城市里。你想想用各种方言交流有多难。我们统一成山东话吧,山西人不干。甚至山东人之间的交流都是问题(方言太多),这显然不利于推进城镇化。最后大家欣然接受了东北话进行交流,既有归属感,又不伤和气。后来普通话国家标准确定后,因为东北最接近普通话,新生代学习热情更高,时间久了就忘了家乡话。

山东人进入关东河:

有一个地区口音没变,但都是老人。三江平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是农业部下属的国有农场。2012年,我有幸去那里面试。退休的老人都说山东话,新一代的东北话不标准,但普通话很标准。由于那里(河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哈尔滨、北京和上海)有许多知青,所以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普通话成了大家交流的标准。

敢于挑战的山东人的个性;

其实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山西人。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有红雪,有红蝇,有瘟疫!不得已,我移民山东,活下来的人都异常坚韧。一旦活不下去了,就去做“响马,绿林”。清末,他越过“柳编墙”到关东谋生。日俄在东北打起来了。日本胜利后,韩国人潜入东北,依靠日本关系(日韩合并——看中国近代史),暗地里想占领东北。清朝封禁东北,几千万山东人疯狂涌入东北,拯救边疆,这是山东人的一大贡献!

东北话:

东北人不是客家人。自古以来,汉人就生活在那里。他们个性很强,不屈不挠,咄咄逼人。看三国志,辽东是公孙渊的地盘!再看看史记。商朝纣王的叔叔姬子带领商朝人民建立了横跨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朝鲜!这部分人与当地原住民结合会成为匈奴、鲜卑、蒙古、满族等等。东北方言是一种多姿多彩的方言,在黑土地和寒冷的哺育下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马未都说的这个东西,就是什么是东北话,东北话就是崩了的山东话。以前东北没有方言,那个地方的满族人也不开放。后来,他们开放了,开始向东方旅行。山东人到处有不同的口音。他们去了之后,融合了各种口音,包括地方口音,就有了东北话。而且东北很多地方都有正宗的山东话,也就是没断过的山东话。可以说,山东方言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很大。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基本上可以算是一路山东话。

去过东北的人会发现,辽宁话和吉林黑龙江话差别很大。辽宁话东北味明显,吉林黑龙江话不明显,感觉有点破普通话。这可能与人口迁移有关。黑龙江人大部分迁到吉林,而吉林人大部分来自各个地区。辽宁的诞生延续得很好,很多代人都生活在那里。小时候很多同学都是山东人,都是曾祖父母搬过来的。这几年黑龙江经济不景气,很多人回到山东老家。

大连丹东说什么口音?从大连往北,山东口音逐渐减少。如果你仔细分辨,辽宁的地方口音其实是不一样的。黑龙江最接近普通话,吉林次之。

不要!

山东方言在东北保存的很好!且不说大连话基本都是烟台话,就是辽吉黑加东内蒙,到处都能听到山东话!东北方言很多,只有东北和山东的人才听得懂。比如胶东人的口语biang,东北人都会说。还有“鼓抱”、“扎古”等等,真的很多很多。实际上,东北文化是土著(主要是满族)文化和齐鲁文化的结合。包括东北菜其实就是鲁菜在东北的变异。

山东人在关东之旅后并没有全部丢掉方言。在很多山东人聚集的东北,依然能说一口流利的山东话。

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这次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与历史上其他官方移民活动有所不同。这场移民运动是民间民众自发进行的,甚至在关东之旅初期遭到满清政府的镇压和取缔。为了保护他们龙兴地的想法不受干扰。

然而,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土地被地主士绅侵占,关隘许多地区的人地矛盾日益严重。特别是山东历来人口密集,水旱灾害不断。所以,在清朝中后期,山东底层人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

于是,有人沿着海岸线潜入渤海海峡或穿越山海关进入东北。这些山东移民到达东北后,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后来辽东人口越来越多,早期移民开始向黑龙江和大兴安岭迁移。

所以东北的山东人主要集中在辽宁和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有很多山东人聚集的“山东村”。

但是这些山东人聚集的村子里,很多老人依然保留着山东口音。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山东人,很多都是民国时期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移居东北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出生在山东,在东北工作和生活,所以他们的地方口音没有改变。

当然,早期移民的后代大多已经融入了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体系。这些人平时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却很难掌握父母口中晦涩难懂的山东话。

而东北方言正在吸收汉族的传统语音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山东方言。所以虽然山东方言和东北方言在发音上有一些差异,但是很多俗语和方言是非常接近的,尤其是一些名词和动词几乎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