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不要忘记教师的指导和自主学习是关于学习的内在品质,是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以他人为中心的学习相对立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的指导地位应该从属于、服从于学生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学习完全抛弃了教师的“放羊”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并由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用恰当的“监控”手段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偏差、陷入困境和误区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学习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的指导地位更加突出,这对教师的指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强调他们独立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似乎与我们的日常实际没有直接联系,讲的都是发生过的事情。这个特点让学生觉得历史课上讲的东西离自己很远,很虚幻。那么,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我们需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认知,让他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是因为我们会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所以历史不仅是虚幻的,相反,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历史老师承担起发现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重任,通过精心备课,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似之处,并向学生解释,消除他们的困惑和迷茫。比如我们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上讲授“铁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这门课时,可以结合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分析一些他们平时亲身经历过的事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比较活泼好动,对一些常用的工具也不是太陌生,所以这种书籍的组合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独立讨论和思考。然后老师做了一个最后的结论“铁制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显著提高了劳动效率,对中国的社会改革起到了催化作用”。这样提高了课堂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第三,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正确方法。如果学生只有无限的激情,缺乏正确的参与方法,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非常混乱的。我们的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师应该注重教导和启发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头脑自主获取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有时被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是有道理的。比如八年级鸦片战争的课,可以改变以往督促学生记忆的方式,采用启发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比如让他们根据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根据自己的记忆对每一个条约进行概括,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割地、赔款、开埠、议税”的思想实质有一个概括,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历史经验的总结离不开概括。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后,让学生先阅读目录,再整体复述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和线索。经过这种训练,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种了解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作用。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体性自主探究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想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成为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自觉、自主、深度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和运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必要条件。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要在教学的导入阶段特别注意,而且要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形成几次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经常处于“愤怒”状态,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后,应重点讲解问题的理论或实践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问题的学习意义,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进入自主学习状态。5.给学生留有空间,独立感受历史。“给学生一个自己锻炼的机会。”过去,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是看学生能否解决教材给出的习题和思考问题。由于学生经验和认知的缺陷,学生思维活动的范围很窄。其实老师可以创造性地设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历史,感受历史。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太多,而学习过程中指导的学生太少,掌握显性知识的学生太多,而提升体验感受的学生太少,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