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哪些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先进文化?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日本派遣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称为出使唐朝。

唐使节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

向唐朝派遣使节

1.唐朝使节述略

所谓给唐朝的遗产,就是日本皇室多次派出的官方外交和留学使团,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文化、科学、艺术,其实在向唐朝派遣使节之前,日本也曾向隋朝派遣过使节,但很快就因为隋魏起义的动荡而中断了。唐朝建立十二年后,随着中国恢复和平统一,日本人在唐太宗贞观三年、顺治二年(公元630年)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使节。此后,在宽平四年(公元894年),前后260多年的时间里,共有19位使节被派往唐朝,其中13位到达长安。

2.赴唐使节的构成

驻唐使团的主要官员分为大使、副使、法官和文员。如果他们有重大使命,就应该在大使之上加上使节或使节(首席谈判代表)。选拔条件是熟悉经典、历史,擅长文墨,对唐文化、政治有一定了解或有一技之长者。其他成员还包括船夫(船长)、造船监督(船舶设计总工程师)、船工(船舶设计工程师)、船工(造船师)、建筑师、船工(高级官员的仆人)、水手长、水手、射手、杂工、翻译、神(神官)、医生、阴。所以人多,刚开始250左右,后期500多,高峰期600。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罕见的。

3.送唐路线

起初,这支舰队由两艘百人船组成,后来扩大到四艘,从冯静恩的三村(大阪府南区三町附近)出发,穿过西部的濑户内海,到达九州的道浦(博多)。从这里到唐朝一般有两条路线。北路经义旗、马兑,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或在仁川附近向西穿越黄海,或继续北上至鸭绿江口,再沿辽东半岛东海岸南下,最后穿越渤海湾口,在山东半岛邓州港登陆。这条路线虽然曲折费时,但由于靠近海岸线,风浪少,相对安全。南路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大浦港起航,沿九州西海岸南下,绕过野久(屋久岛)、安美(大岛),穿过东海,到达长江口。不应该因为日本和新罗关系紧张而考虑这条路线,新罗在701年后统一了朝鲜半岛。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辟了从大埔到齐家岛(今五岛群岛和虎都岛)的航线,从此以后,它就直接穿过东海航行到了长江口。此时由于安史之乱,唐帝国北部出现混乱局面,国土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经过南岛的路线不仅漫长耗时,还有穿越东海的风险。与其冒同样的风险和费时,还不如从斋藤优子直接穿过东海,这样可以缩短航程,节省时间。

与航路相比,在航海技术和航海技术不发达,没有海洋气象知识的情况下,南方航路风险极大。各国驻唐大使在旅途中经常遇到风暴和潮汐,经常发生沉船和死亡事件。

4.派遣唐特使的责任

向唐朝派遣使节的时间基本上是一年,主要任务是学习唐朝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指导塔吉希县四校教辅赵学习经典;准法官藤原振民师从刘二郎学习琵琶;医师菅原进入太极医院学习。当时的长安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来自波斯、印度、拜占庭、突厥斯坦、贺红、阿拉伯、中南半岛等地的东西方文化都汇聚于此,让留学生们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学习内容。那些学成归来的人,如吉备真备、云轩、醉城、空海等,在各方面都成为栋梁之才,为日本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外交使团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扩大中日贸易。唐朝以后,使团向天皇赠送日本政府的礼物,主要包括银、丝、棉、布等当地特产,带着唐朝返回的彩帛、香药、三彩手工艺品等礼物回国。其意义类似于今天的官方易货贸易。当然,这些礼物首先是满足皇帝和贵族官员的需要,所以唐的东西都是在朝廷内部交易的。据《日之后世续》中六年十月篇记载:“礼前,与唐物件,一片混乱。”当隐藏的老的官员与侍从达成协议时,它被称为宫殿市场。那些从唐朝买东西的官员或贵族,一旦在未来的政治漩涡中失去了立足之地和权力,他们就会以卖东西为生。于是,这些宫廷专用的物品也流入了民间商人的手中,精美的唐朝的东西自然很受欢迎,为满足市场空白而仿制唐朝的东西也开始流行起来。

与此同时,日本朝廷还根据使团成员的官阶给予不同数额的金钱作为旅费和学费,并给予使节和大使大量的额外砂金。所以他们也有唐东西的购买力,哪个有商业头脑的人带头倒卖就不清楚了。反正就是形成了一批送唐的官商,诞生了日唐贸易使团的交流。

5.派往唐朝的著名留学生

在派往唐朝的留学生中,一般分为两类,即留学生和学僧。外国留学生进入国子监六个书院中的一个,学习各自的专业,而学者们则聚集在长安和洛阳的各大寺院中学习佛学。据岩宫烟台撰写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记载,200多年来,在唐朝学习的学生有144人,其中以博学的僧人居多,其他留学生只有14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唐朝呆了20多年,甚至在唐朝结婚生子。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到他们的举止,他们都和唐人一样。其中最好的是唐朝的一个官员。这些对知之甚少的留学生回国后,为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唐文化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下是一些最著名的例子:

阿部中马陆(698-770)于717年入唐,取中文名晁衡。完成学业后在唐朝为官,先后做过校官(九品以下)、左拾遗(八品以下)、左补(七品以下)、之友(五品以下)、魏(四品以下)、魏(五品以下)等诗文作品,与李白、王维、褚光熙等同时代诗人关系密切。753年回国,王维献上离别诗:“村树外,主人在孤岛。不要离开异国他乡,如果保险丝接上了。”途中安南在风浪中漂流,李白误以为自己的船倾覆而死。他写了一首著名的悼诗:“日本人晁衡辞帝都,独航澎湖。”明月不归碧海,白云满愁。是中日蜜月期的最好证明。公元755年,他重返唐朝,先后担任左三旗长史(三品下)、镇胡、镇南段史(三品下)。770年死于长安,唐朝追授庐州都督(从二等),日本人追授正二。其墓至今仍保存在Xi安兴庆公园。

吉备真备(693-775),安倍的同学。717 -735留在唐朝。到了唐代(17),在历史、军事、天文、艺术等方面得到了真正的传承。回国后带回了包括礼仪、法律、历法、乐谱、乐器、武器等各种书籍和物品。回国后,他成为一名宫廷教师(大学助教),教授皇帝和贵族五经、三史、法明、算术、音韵和篆刻。他带回的唐历和大李岩,前者成为平安朝宫廷礼仪的典范,后者在田萍保子七年(763年)代替凤翔历使用。

752年再次赴唐朝学习,任助理使节,754年回国,任太宰次子,建雍容土城。当德国皇帝被称为,官阶是从属于两个右部长。著有《私教课聚》。据说他也是日本围棋的启蒙者(详见我的随笔《阴阳界限——论日本围棋》)。总之,他在把唐文化介绍给日本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空海(774-835)于804年作为一名高僧进入唐朝,并在长安的清流寺向回国学习密宗。806年回国传播密宗真言。816年,在高衙内修建了金刚峰寺,开创了日本的真理教。828年,京都建立了一所杂耍学校,向普通民众普及教育。除精通佛学外,空海更精通诗文,著有《论文婧的密室》、《用眼抄与文心》、《篡万象之名》等书。死后,他死了,传了佛法。

醉城(766-822),空海的同学。天台山的小国寺,从知行角度学习密宗真言。次年,他带着230部经书回国,宣传天台大义,建大乘戒坛,与杜南各派对立。著有《论戒律的彰显》和《保护国界篇》。他死后,成为一名传教士。

云轩(?-746),717年随吉备真备前往长安,被唐玄宗授予紫袈裟。735年,他带着五千多卷经书回国,在兴福寺宣讲法香宗。由于他在唐朝学习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他治愈了圣武天皇的母亲藤原·宫古的疾病,被宠信为僧侣,并能够进入皇宫参与政治事务。他和吉备真备曾一度共同控制朝鲜。遭到贵族反对后,被流放建造紫阖庵寺。

任原(794-864)在838年进入唐朝,研究了两个泄露秘密的案例。回国后传播天台宗,建立三摩地殿,是北岭希埃山的创始人。他的《唐代求法之旅》至今仍是研究唐代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师慈觉大师。

元稹(814-891)853年入唐,学天台宗。858年回国后,在日本创立天台宗。著有《论法华集》、《大孙经典归来》。智慧卡大师。

从上述人士在唐朝和回国后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对唐朝留学归来的人非常重视,他们大多能够施展才华,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到了唐朝,这些远房学子完全开放接纳,连愿意为朝廷效力的人都委以重任,可见其宽宏大量、开放大度。

6.鉴真·杜东

俗话说,来而不往,不礼貌。在唐代,日本人也曾前往日本传播文化,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其中,扬州高僧鉴真最具代表性,也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六次东渡,历经千难万险的传奇故事,一心一意、宏法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鉴真(688-763)字淳于,江阳县人。14岁在扬州大云寺剃度。708年,受弘景禅师指导学法。733年,南吕派的大师易维去世,他成了南吕派的掌门人。他先后为四万多名僧人授戒,被尊为戒法师。当时日本法家一蹶不振,朝廷闻知鉴真之名,于是派奈良、小福寺、荣睿、大安次两位僧人到唐力,聘请他们到日本讲经。

从743年到748年,鉴真五次东渡,但都因天灾人祸而失败。第五次因大风漂流至海南岛,从海南岛绕过广东、广西、江西回到扬州。途中因劳累和瘴气而双目失明,荣睿死于端州(今广东高要)。公元10、753年,唐使和清河等人被派回扬州拜谒,并应邀一同赴日。65岁的鉴真不顾年事已高、双目失明,毅然第六次横渡东方。经过两个月艰苦卓绝的海上航行,终于在公元65438753年2月20日到达萨摩耶阿多郡的秋尾吾浦(今川边县秋木),年底到达太宰府。次年二月入京师。

鉴真东渡前后11年的成功,显示了他在日本传教的决心和毅力。鉴真带着法金、坛经、思托、易经、法仔、法成等24名弟子抵日。带到日本的物品包括:佛像8尊、法器7种、佛经34种、字帖3本。日本朝廷对鉴真给予了隆重的欢迎,从上到下都给予了尊敬和荣誉,并授予邓川大师的称号,以及许多礼物给其他僧侣。754年4月5日,鉴真在东大寺鲁舍那大佛前建坛并亲自受戒,先是给皇室,后给程秀等440名僧人。田萍圣保八年(756),鉴真被任命为大和尚的首都。田萍宝子三年(759年),日本朝廷按照唐代寺庙布局,完成了赵体寺的修建,鉴真从东大寺迁来广传戒律,从而开创了日本法家学派。

天平堡子七年(763年)五月六日,鉴真病逝于唐代赵体寺,享年76岁。他的弟子仁济做了一个鉴真的干画像,斯托写了一部唐代佛教高僧传,成为日本法家的传教宝,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一直保存至今。1984年4月,鉴真塑像先后在扬州和北京展出,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