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中州路从东到西有多长?精确到米。。
北京的长安街号称“十里长街”,洛阳的中州路号称“三里长街”。在国内城市,很难找到第二条像这样的城市道路:它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历时近半个世纪。这是洛阳的中州路,一条见证洛阳城建史和洛阳人创业史的特殊道路。中州路的修建,中州西路最早的名称是纬二路,与洛阳一五期间矿山机械厂、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铜加工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选址密切相关。作为工业区,在企业筹备建设的同时,涧西率先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建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闫亚丽回忆,1955年中州路开始修建时,最先开工的两段:现在的中州西路和中州中路西关花坛-黄梅段。当时的城市道路规划是:现在建西大厂前的建设路规划命名为纬一路,现在中州西路叫纬二路,现在京华路叫纬三路,现在西苑路叫纬四路。魏一路以北为生产区,魏一路与纬三路之间为文化娱乐生活区,纬三路以南为生活区,重庆路与纬二路交叉口以西。至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一直叫八步路,用了很久,后来改名中州西路。直到现在,涧西大型企业使用的“街坊”排名,也是以重庆路为“零街坊”。《洛阳市志》的记载印证了闫亚丽的说法:“中州西路在50年代城市规划中原名纬二路,但1964年改称友谊路,1966年改称反帝路,1982年改称中州西路。”在纬二路开始建设之前,中州东路从西关花坛到朱敏街的主干道的雏形也已经成型,只是叫东华街和西华街,因为当时才翻修过。1955年,西关花坛护城河上修了一座桥,老洛阳城向西有了一条新路。当时西华街向西修到今天的黄梅路口,就在易云公司前面。这是最早的中州中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洛阳交通的“总部”就在这里。但这种延伸使得洛阳传统意义上的东街、西街失去了意义,东华街、西华街取而代之,成为洛阳的东西主干道。中州中路修建争议老城区的东街和西街是当年贯穿洛阳东西的主干道。他们当时离开了西关(现在的丽景门),去了现在的西宫和建西。当时只有一条洛(阳)通(关)公路。这条路从金叶路穿过五贤街,过凯旋路,在解放路附近转向西北。今天中州桥南有一座简易桥,跨过剑河,沿着现在中州西路大致平行的路线去水谷,离开洛阳去Xi安。原洛阳市政府建在罗通公路旁。1956年,中州路从现在的黄梅路口到人民西路口开始修建。于是,西工的“小街”和老城的“老集”成了洛阳最热闹的地方。然后,从人民西路到中州桥修了中州路。到1957,中州中路基本定型。一场关于中州路建设的争论,至今感动着洛阳人。当时,中州路开通了罗通公路,从现在的西关花坛向西直达七里河。规划路线两旁是农田,道路规划总宽度近60米,引发争议。很多人认为建得太宽浪费农田,成了“挨骂的路”。时任市委第一书记的李丽丽脱颖而出,坚持未雨绸缪。为此,李丽后来受到了批评。主要的“罪行”是“占用了太多的耕地”。李莉在视察时说:“现在你们骂我把路拓宽了,30年后你们又要骂我把路窄了。”李书记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远见卓识令人惊叹。如今,当我们感叹中州路车流量这么快,路还不够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50年前的决策者是如何顶住压力,铤而走险的?中州桥是中州路上的第一座桥。作为贯穿城市东西向主干道的咽喉工程,在1954、10中州路之前开工。1955年2月25日建成通车后,下游50米的简易桥还在长期使用,近几年才拆除。1984年秋季,为适应中州路日益增大的交通压力,中州大桥改造工程于1985年春季开工并竣工。改造后的中州大桥宽47米,两侧慢车道宽10米,人行道宽3米,与中州路三块板一致。桥西侧建有“一水亭”,桥东北侧立有石碑,上书“中州桥”,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成为中州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州路改造成城市道路用了将近50年,从当年的罗通公路到后来的310国道,都是从洛阳城穿城而过。在过去的50年里,来自白马寺的车辆主要走三条路线穿过这座城市。初步从现在的东花坛龙海立交桥(当时的平交道口)进城,走东大街和西大街,从丽景门一路向西出城。后来,罗通公路成为国道后,来自东部的车辆向西通过现在的祁鸣西路、东站、北关、西华街和中州路。后来310国道邙山沿线路段开通后,东部的车辆开始从现在的尤氏路进入市区,经沙场路立交桥,走沙场西路、芳华路、建设路到水谷西部。2000年,中州路彻底告别国道,成为城市道路。当时310国道西段经过邙山,外地车辆绕城而过。中州路不再肩负国道的功能,成为真正的城市道路。这个过程花了将近50年。花展从中州西路开始。中州路刚修的时候,中间是快车道,两边是排水沟和绿化带。可以说是一条简单的城市道路。后来又多次扩建维修。1955年的城市规划中,以北街为界,西边的西关花坛命名为西华街,东边的民主街命名为东华街。1979年,东华街从朱敏街向东延伸至祁鸣南路。1982年,市政府将西关花坛至祁鸣南路的中州路、西华街、东华街统称为中州东路。东华街和西华街在这里消失了,留在路边的东华酒楼默默记住了这条存在了百年的老街。1990年,市政府拓宽了东华街和西华街的中州东路段。2001中州东路向东穿越焦枝铁路,通往罗杰高速。至此,中州东路敲定。闫亚丽说,当时重建东华街和西华街时,从路边地下发现了民国时期用来修路的土排水管,环环相扣,相互连接,体现了老洛阳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中州中路大规模改造是在1975年,当时把边沟填了,然后把网线改造成了地面;拓宽慢车道和人行道,保留法国梧桐,去掉毛白杨和泡桐,中州中路就成了今天的样子。中州中路可以说是中州路的根。20世纪50年代在城市规划中命名为中州路,正式命名为1964,以金谷园路为界分为中州东路和中州西路。1966更名为红旗路,1982更名为中州中路。中州西路改建次数最多,形成三板式路型,固定绿化样式是1982年。严亚丽讲了一个小故事。当时项目建设指挥部设在洛阳宾馆,改造内容包括道路、排水、自来水、绿化等。,包括延伸到水谷村的西面。市政府当时提出的绿化标准是:“四季常青,三季开花,十里飘香。”按照这种思路,绿化带里要大量种植侧柏、国槐、牡丹、徐长卿、桂花,需要拆掉上千棵杨树。有市民觉得可惜,给市政府提建议,希望能妥善处理。经研究,指挥部要求全市中小学组织人员将杨树移植到施工现场。最后把能移植的杨树都移植好了。至今,从中州西路移植过来的杨树,仍在我市许多中小学的校园里种植。因为1983将于4月15日至25日举办首届洛阳牡丹花会,中州西路改造成为首个“花会项目”。此后,每年牡丹花会前,市政府都要确定一些城建项目,促进了洛阳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中州西路1983改造工程于4月初顺利竣工,对缓解当年花展的交通拥堵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州西路最后一个“肠梗阻”是中州桥到七里河岗楼的路段。这段路不长,当年属于罗通公路。但由于地形复杂,路面起伏较大,简易公路两侧都是七里河农民的泥洞,改造难度很大。1956,组织完成扩建,命名为黑龙江路。至今,吉林路、辽宁路、黑龙江路于1982年更名为中州西路。多年来,洛阳人开玩笑时总说:“东北三省在七里河。”2000年,中州西路被拉直拓宽至水谷西花坛,完成了最新一次扩建。至此,一条中州路从罗杰高速到水谷西花坛,横穿洛阳城,全长近20公里。中州路,一条记录了古都半个世纪巨变的长街,折射出洛阳人创业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