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历史

历史上,由于黑河下游水量丰富,在居延地区形成了许多湖泊,其中东、西居延海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湖泊,也是居延绿洲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支撑点。

蒙古名西居延海嘎顺淖尔(意为苦海),是黑河下游最大的末端湖泊。根据20世纪30年代中瑞西北探险队斯文·赫定绘制的地图,西居延海早期面积达到1.200平方公里,湖岸线与东居延海相连,说明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是曾经相连的两个湖泊,是元末明初以来黑河下游的主要归属。西居延海1958航拍水域面积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蒙古语名搜狗淖尔,是今天黑河下游的末端湖泊。1927中瑞科考测得的水域面积为30多平方公里,北部最大水深为4.12米。根据航拍1958,水面35.5平方公里,相当于1927的水域面积。在生态系统被人为破坏之前,东部的居延海和西部的盐海这两个姐妹湖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被称为“沙漠双壁”。

早期黑河水系丰富的水源不仅造就了肥沃的土地,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灿烂的绿洲文明。由于黑河的滋养,下游“地热、风沙、冬寒”的广阔沙漠戈壁,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成为中国北方新石器文化的连接点。很多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的北帝,到夏商周的乌孙,再到先秦时期的大岳,都在这个地区生活过。汉唐西夏元时期,居延地区人民开辟了繁荣的居延-黑城绿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居延-黑城文化,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