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主导权和依靠权、祖国统一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这条道路和理论体系,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和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在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文指出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经过的一个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基础,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和停滞没有出路。强调改革和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思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更多的计划还是更多的市场,这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4)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归根结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产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础。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

(7)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总要求和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9)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十一)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外大局,以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12)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指出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供一打”的历史使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一原则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强调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议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1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指出党必须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它强调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