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吐蕃古道:文成公主入藏之路模糊。

“曲径归双城,夕阳卸影鸟飞返。云重崖绿,风皱冲绿湾。踏过丹梯绝壁如磐石,割开石锁是关键。从此茶马已过,陆势高。这是清朝乾隆年间青海乐都诗人钱茂才笔下的唐蕃古道景象。

唐蕃古道是1000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之间的官道,全长3000多公里。它是中国和西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进藏时就经过这条路。它不仅把青藏高原和汉族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之间的桥梁。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唐蕃古道的本来面貌早已模糊不清。它留下的许多谜团至今仍未得到充分解释。

“日月山真的源于文成公主吗?

距离青海省省会西宁约70公里的日月山,在辽阔的草原上一眼望去就像两座小山,但这里的海拔实际上已经达到了3510米。日月山是青海农牧区的分界线。向东看是农业区,向西看是青海湖边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是通往青藏高原深处的要道,因为传说文成公主经过这里,铜镜落地化为日月,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高原上的天气变化无常。当记者一行在盛夏的7月份到达这里时,万里的早晨还是阳光明媚,但气温很快就降到了在云起穿一会儿外套都不太热的地步。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古书中记载的唐蕃古道的重要地点——赤岭的所在地。这种说法在当地随处可见的各种旅游书籍中也随处可见。代表团成员在青海省湟源博物馆后院的石雕中“意外发现”了唐蕃界碑的头像。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月山山口出土。据史书记载,唐与吐蕃的分界在赤岭。这是否证明了赤岭就是日月山?代表团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认为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证明。

有反对月亮山就是今天的唐赤岭的观点。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宗俊认为,唐赤岭应位于今卓尼阳坝城西十余公里的洮河北岸。他指出,首先,唐赤岭就是今天月亮山的说法源于日本学者佐藤昌继承了法国学者石太安的说法,石的说法出现在1952。但根据藏族学者吴军的研究,藏族历史上有“唐朝时,贡古美茹将岩石刻成日月之像,以象征‘在天,是日月,在地,只是舅舅的外甥’”的说法,但“美茹不是今天青海的日月山,这是毫无疑问的。“今日月山”之名,据说源于公元17-18世纪广为流传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只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故今青海日月山之名,与唐、范分界有关,存疑。

其次,史书中对赤岭的明确记载,可以在北魏《宋云纪》中找到。但结合宋云的记载和今天的实地考察,我们会发现,如果假设今天的赤岭是月亮山,那么行程和时间就有很多矛盾。但如果把赤岭的位置安排在今天的洮河一带,就能更好的解释了。

“温德尔·迪金森的石宝城到底在哪里?

确定赤岭的位置,也是为了定位著名的石宝城。据史料记载,赤岭在石堡城西20里。初唐时期,石宝城之战是唐与吐蕃之间最惨烈的对抗之一。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十七年,朔方管事辛王安_攻下石宝城,但开元二十九年,又被吐蕃攻陷。唐玄宗怒不可遏。为了夺回石宝城,玄宗和他的将领们花费了大量的策划和心血,并不惜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天宝四年,我陇右使臣皇甫伟明攻打石宝城,随即被玄宗降职处死。在玄宗的催促下,王仲思说:“石堡危而固,吐蕃国必守。现在的士兵杀不了几万人。我担心我得到的不如我失去的。不如准备好我的部队和马匹,等有麻烦的时候再取。玄宗对他的回答很不满意,但王仲思认为:“为一座数万人的城池而战,不足以克敌制胜,对国家忠诚的继承人也没有坏处。几万条生命怎么可能换来一个官员?“可见他眼中的石宝城是很难攻占的。决心掌握石宝城,玄宗再次换将,降王为汉阳太守,封哥舒翰为我驻陇右使。终于在天宝八年,攻克了石宝城。

但是这场战斗唐军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历史上,哥舒翰为了攻占石宝城,先是投入了6.3万兵力,而且全部是边防军的士兵,并逼着手下两个负责攻城的将军立下军令状,三天内攻克。结果就像王仲思说的,唐军死了几万士卒,相比之下,吐蕃付出的代价就很有限了。“但还是有数百人保留着,只是在战前”他们储存了更多的谷物,积累了木材和石头。最后只有西诺罗等400人被唐军俘虏,大诗人李白后来嘲笑葛那句“把西方的石城堡换成紫袍”,并不是武断的。

李宗均认为,从唐军进攻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可以推断,“石宝城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巨大的。今天卓尼羊八城的险要地形正好符合。相比较而言,青海日月山附近的古遗址“坐落在一个山脊上,周围地势开阔。从最近的湟水计算,山脊的相对高度只有20米,谈起来似乎太危险了。"

另外,如果假设石宝城就是现在的阳坝城,就能更好的说明它的战略意义。这座“石宝城”所在的周涛,是一个交通要冲,西面是唐代所称的黄河九曲地区。在宗瑞统治时期,吐蕃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获得了属于唐朝的九曲土地。从此,整个陇右南部地区完全暴露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唐朝的这一重大战略失误,直到石宝城被收复并牢牢占领才得以弥补。不过,对于李宗均的说法,也有不少反对意见。看来关于唐蕃古道还有很多谜团,需要更多的史料和物证。

复杂的路网中谁是主谁是辅?

2014年5、6月间,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18名考古人员组成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队”对沿线44处遗址进行了考察。一般认为,唐蕃古道分为两段:东段和西段。代表团团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西段是从兖州到吐蕃张雅,是唐蕃古道的主体部分。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文献记载的驿道,从玉树经聂荣、那曲到拉萨;南线从玉树出发,经四川石渠县、德格县,进入西藏江达县,经察雅、芒康、林芝、工布江达进入拉萨。它是近年来考古发现逐渐证实的唐蕃古道的一条新支线。张建林说,文成公主离开Xi多久,她是从北方还是南方进入西藏,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记录,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证明。

记者了解到,东段还可以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南路,即从长安出发,沿渭河北岸,到马驿驿,经周元、古都凤翔,入陕甘交界的龙山,出大地震关,经天水、甘谷、陇西、威远到临洮,在那里分为两条支路,一条是临洮北到兰州,一条是现在的民和、乐都到西宁。一条路线是西行临洮,经临夏、永靖、民和、乐都到西宁。

在这个复杂的路网结构中,哪个是主路,哪个是辅路,或者说没有主路和辅路之分,只是出行者的一个临时选择,没有确定的答案。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玄宗西行,金城公主进藏时曾去过玛依岗,可见她走的是南道。所以也可以推断文成公主进藏时也走了这条路。大业五年,杨迪皇帝李广率大规模队伍从南路到西平攻打吐谷浑,他的司机也选择了南路。此外,著名僧人玄奘和一些边关官员也从南路前往兰州、西宁或西藏。由此可见,南路似乎在长安和西宁的交通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从实际的地理情况来看,这也可以解释:兰州的路线较短,但临夏县城更为平坦光滑,对于大人群来说优势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