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改革开放史有什么意义?
首先,它开启了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作为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尽快摆脱贫穷落后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组织经济发展。这一制度在早期也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开放是基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突破口,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自此,当代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一方面,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实践探索和创新,使改革开放成为推动发展的新的实践源泉和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我们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因此,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完善和成熟,并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加显著的制度效益。
二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国家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从1956开始,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然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是以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为核心的,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第一,确立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是坚持和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伟大实践。在这条正确发展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确立并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
三是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从高度集权到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对当代中国来说,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探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最关键的是改变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任务必然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第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982确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提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1999,可见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2004年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05年,通过了《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使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上面列举的这些法律制度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相适应的,从一个侧面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拓展人民参与改革发展实践的空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我们党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各种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中国已经进入民主与法治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是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深刻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国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首创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促进了全社会创造能量的充分释放、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创业活力的蓬勃发展。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在党的十二大上,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坚持并贯彻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持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在治国理政各方面坚持创新精神,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人民齐心协力创造伟大业绩的生动局面,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动词 (verb的缩写)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现代化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推动我国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第一,坚定不移坚持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以自身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和利益。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坚持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二是扩大交流,加强开放合作。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和弘扬民主、和谐、合作、共赢的精神,扩大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30年的开放扩大了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不及物动词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21世纪,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加快、与世界经济进程融合加深、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增强,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这些新趋势的出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提供了不竭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因此,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解决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实践相结合,科学回答“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新的历史阶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流通困难和低效率。科学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投资少、消耗低、零排放、可循环、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它要求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改革开放是我国从1978年至12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邓小平是总设计师。改革开放包括内部改革开放。中国内部改革始于农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内部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