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什么都行。

林的内涵

很多人都有吹瓶的经历。当吹出的空气遇到瓶口边缘时,会产生边缘声,当边缘声与瓶内气团产生耦合振动时,会发出咕噜声。这就具备了制作一件乐器的基本条件。

原始先民有很多机会有意识地吹空腔,也有可能发现一种乐器。他们只需要找到或者制作一个可以产生气团的腔体,在上面开一个吹气孔和几个指孔,就完成了一件乐器。

这种空腔的形状过去有椭圆形、鱼形、杆形、葫芦形、牛头形等。,但大多数是椭圆形的;最开始使用的材料有粘土、动物骨骼、玉石、木材甚至合成材料,但使用最多的材料是粘土。这个腔的容积可大可小,大腔的发音频率低;指孔的数量和大小,开口面积越大,频率越高。一般来说,指孔开合所能吹出的范围只有十度左右,称为指孔音。所有指孔关闭后,通过改变吹的角度和力度,也可以吹下五个甚至八个音。音调越低,音量越小,称为俯卧吹音。虽然头顶吹音的音量略小,但在音色上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祖先把这种乐器命名为“符”,也可以写成“符”。颜的音色浑厚浑厚,圆润如人声,其他乐器都找不到类似的音色。但由于音色独特,音域狭窄,只能是一种特色乐器。

我们国家有7000多年的历史。出土并由民间流传,分布广泛。

当然,外国人的祖先也会有机会制作这样的乐器。那些外国人的英文名是“ocarina”。

陶笛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认为是单簧管的一种小梨形管乐器,音质与单簧管相近。范围很小,就像玩具一样。①”甚至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地瓜”。曾经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吹鼓手》,直译过来就是按照原来的红薯吹笛人,也就是“红薯管的吹鼓手”。

中国的气孔是一种很常见的圆孔,很容易钻孔成型,所以历史悠久;而且陶笛的大部分吹孔都做成和单簧管一样的吹口。笛口的制作比圆孔的制作复杂得多,所以陶笛的历史只有140年(出现在1860年)。哨口使陶笛的音色接近单簧管,但无法产生颜那样独特的音色。此外,哨口固定了陶笛的进气角度,使其无法演奏“俯卧吹音”和空气滑行音,大大压缩了其音域,削弱了表现力。

现在国内有人把陶笛叫做陶笛,因为陶笛演奏的一张CD被翻译成了《陶笛之歌》,“陶笛”这个名字被误传了。译者不知道“笛”是一种管,是气柱振动产生的。但颜或陶笛不是管,而是气团振动,两者发音规律也有很大不同。把陶笛叫做“哨口”和“海洋”是最科学的。直接用英文名称呼陶笛也有道理,但叫它“陶笛”最不科学。

①《外国音乐词典》p539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②牛津简明音乐词典p690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11北京1版。

当我们谈到颜的历史时,我们总是把那些只有一个吹孔或几个指孔的腔体包括在内,这些腔体很难演奏简单的音阶。当然,它们不是乐器,充其量只是玩具。但是我们在追溯这两种东西的历史时,是无法将它们分开的。在发展过程中,其中一种发展了音乐的属性,成为乐器;另一类在外形上力求发展,做出了人头、鱼、龟、蝉、猴、鸡、鹌鹑、马、鹿甚至靴子形状的哨子玩具。本文只介绍了近几十年来砚作为一种乐器的发展情况。

严的复兴与发展

在古代,砚是雅乐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之一。雅乐是中国古代宗教、政治、风俗等各种仪式中使用的音乐。盛行于周朝。繁荣了4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衰落消失。汉代以后,雅乐的主要乐器,如编钟、编钟、编钟、池、竖琴等都被新的乐器所取代,如琵琶、横吹等,乐器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雅乐的许多乐器也逐渐消失在音乐花园中。因此,虽然许多古籍中有雅乐中使用颜的记载,但在社会音乐活动中却很少出现,只有少数文人对颜有一定的了解。

20世纪80年代前后,阎突然受到关注,大批演奏家和作曲家参与到阎的制作和改革中。创作了大量的胡曲;他在许多场合演奏音乐。这首曲子的发展历史,自始至终都是以中国音乐文化为基础,呈现出浓郁的中国风。

对古埙的研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有一个成果是必须提及的。黄翔鹏已知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声学资料以及中国音阶的发展历史发表在《音乐随笔》5月1978和《音乐随笔》10月1980。1978第10期《文物》刊登了陆机先生的《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陶壶的几种探索中国五声音阶的形成时代》。黄先生和陆先生从陶宣音孔逐渐增多的历史中探讨了中国音阶的发展。

8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很多做出来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授曹正、天津音乐学院竹笛琵琶教授陈中的影响。曹和人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探索这一制度的。但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同音乐社的影响。

大同音乐社的爨

1919郑觐文(3)在上海组织了大同音乐会后,立即开始模仿各种古代乐器并投入使用。6月3日,1923,申报报道:“圣玛利亚女子学校在中国举办演唱会......有一个特别的中国音乐班,有80名学生。使用的乐器有琴、胡、迟、笙、箫、管和笛。特邀江阴君为导师。过去两个月取得了成绩。上个月,18在校园里举办了一场华语音乐会。…… "。6月8日1924,65438+10月65438,本报沈报报道:“大同音乐社制作了18种古乐器,已由欧阳予倩在新舞台上的两部《徽秦二皇》中演奏,观众赞不绝口。.....此外,还有笛子,笛子,气,钢琴等。1925年秋,成(4)任建德储蓄会中乐团指挥时,曾在乐团中使用于。

以上是关于20世纪20年代音乐使用的三则珍贵新闻。可惜没有更详细的描述演奏的音乐和乐器。

据沪上音乐人陈介绍,大同音乐社生产的钹有三种,尾号1930。九孔(一个吹孔,八个指孔)的钹叫钹。

刘⑤参与了大同联的制作,并尝试用水泥制作联。这是已知最早尝试摆脱击发环节的实验,但不知道效果如何。

浙派著名古筝演奏家王迅来上海后参加了大同音乐会,也热衷于制作。王训智曾邀请曹政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曹政热衷于制作《荀》恐怕与王迅有关。王琨也被称为长笛和笛子之王,这可能会影响擅长长笛和笛子的陈冲先生。中国音乐学院有王迅和孙玉德的九孔和十孔。1936年,陈仲师从学习琵琶和笛子,孙对陈仲的影响在连研究中应该更为直接。

曹政、陈仲、庄的贡献

在80年代,大多数参与吹制音乐的人都没有机会了解大同音协为恢复半个世纪前的古乐所做的努力,所以曹正和陈中自然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1947到1948期间,上海电台曾经播放过昆曲《岸上的柳树》和日本童谣《月亮出来了》。1981至1982期间,电台播放曹筝二重奏《山流水》、《水龙隐》,由王明军和曹筝的古筝研究生邱大成演奏。1982年,曹政发表了《里子和里子的制作工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5年5月26日,在第三届华北音乐节“京之歌”音乐会上,陆金山演奏的独奏曲《独乐寺怀古》,是陆创作的十二孔小说在曹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他在总结曹正先生的成就时说:“在利用指孔孔径大小的变化来扩大声音的音域方面,曹正先生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改变了过去缩小所有指孔孔径大小使低音更低,扩大高音指孔孔径大小使高音更高的习惯,从而达到扩大音域的目的。”都是十孔,所以指孔不同的比指孔大小相同的高一两度。"

陈中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乐舞卷》撰写了“韵”词条。他和宜兴的陶窑合作制作紫砂陶器。他在殷的基础上,加大了膛肩,把音孔增加到十个,加大了运的音量。他制作了大、中、小三种笛子,音调分别为D、F、G。陈仲和他的学生杜慈文合作编选了著名的胡曲《楚歌》。他还在1981年全国民族管乐器改革座谈会和苏州音乐界联欢会上演奏了《普安咒》。

1961年,台湾省庄先生制作了《庄》半音,分为八孔和十六孔。庄老师还写了一首独唱《深山之夜》。庄来台时是魏忠乐的学生,有些音乐见解也受到大同音乐社的影响。

虽然因为结构简单所以出来的比较早,但是在音高上做一个乐器并不容易。有些流行乐器不一定是合格的乐器,对音准的要求不高,所以制作很简单。曹先生、陈先生等人不仅想创作旋律优美的音乐,而且在音乐创作理论、作曲理论和演奏理论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没有这几位先生,以后音乐很难有大规模的发展。

(3)(1872-1935)自幼学习二胡、琵琶,在上海发起并组织了一场大同音乐会,并聘请、程等人教授音乐。刘、魏忠乐、金祖礼、秦等音乐家都是会员。中国音乐家族词典p1188

④程出生于1902,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曾在上海万国美术学院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山东大学、华东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原四相十二级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名。中国音乐家词典p90

⑤刘(1905),浙江宁波人,自幼习帛。10岁入上海徐汇公学,随校长主修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1924年2月随王显庭学习琵琶。1925年5月琵琶独奏《浔阳月夜》改编为合奏《春江月夜》,1927年6月琵琶独奏《月儿高》命名为《霓裳羽衣》。《中国音乐家词典》p540

⑥王训智(1899-1972)古筝演奏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经常在上海和杭州参加音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筝、三弦老师。先后培养了张艳、向、范上娥、王昌源。他是浙江郑艺术学校的创始人。中国音乐家词典p865

⑦陈正1984影印《申报》摘要。

⑧薛著《中国乐器O音乐史》p556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83 9月第一版。

楚辞与楚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的音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页历史是从云的独唱《伤逝》和《楚辞》开始的。

悲痛

1978年6月,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曾侯乙编钟,展示了一套公元前五世纪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器,震惊世界。湖北省歌舞团经过三年的准备,自己仿制了大量的出土乐器。1983年8月,一档名为《钟声与舞蹈》的大型音乐舞蹈节目上线。

其中一首独奏曲《丧》,仅2分多钟,就让观众体会到了丧的魅力。在那之前,人们很难听到音乐。

《悼念》由龚作曲,赵良善扮演。乐曲以古琴曲《离骚》中的调性乐句为基础,融入含泪的民间唱腔,表现了屈原在流放中的远离国家和人民的感情。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曾侯乙墓没有出土乐器。但在《编钟乐舞》中加入于的表演,完全符合战国时期雅乐的做法。

楚哥

中央民族乐团为参加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艺术节,选用了林、郑的二重奏《楚歌》,由陈中、杜慈文根据琵琶《霸王卸甲》中的一些段落改编而成。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被刘邦困住,听到四面楚歌,向于吉告别的悲凉场面。杜慈文拉小提琴,姚安弹古筝。这种三段式的、以商业为导向的曲调,充分发挥了云那种深沉的、似人的效果,使《妾》的场面变得异常悲壮。

杜慈文把玩陈中先生的紫砂。

连独奏曲的出现促使作曲家开始考虑伴奏乐器的选择。其实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讲过给提琴一把琴的道理,留下了“卜式吹提琴,钟石吹提琴”,“像提琴,像提琴”等诗句,把提琴比作兄弟。说明两种乐器是相辅相成的。

池的形状像梆笛。与笛子不同的是,Chi的两端都用竹节或塞子封闭。南北朝论池的诗中,把池清亮的声音描写为“雕梁画栋,轻尘四五动”。汉代在《说文解字》中,把“气”的声音形容为“如婴儿啼哭”,强调“娇柔”之声。气比高音竹笛更清脆圆润。

以池细腻明亮的音色与颜浑厚浑厚、圆润似人声的音色,既有其相互融合之处,又各显其特长,形成鲜明对比,效果当然很好。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诗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乐器方法的书。楚辞伴随着嘹亮而断断续续的筝音,正符合了《诗经》中诗的本意。后来,用邱、等乐器为林伴奏也延续了这一思想。

洛杉矶奥运会后,乐团在美国十多个州巡回演出。楚歌创造了出国演出的历史,引起了外国音乐人的关注。

《楚辞》、《丧》的成功演出,展现了丧的独特音色。引起了影视工作者的关注。他们发现这种“新”音色后,在影视音乐和音效中大力运用。

电影和电视节目中的声音

谭盾早就知道了林的事。在1983之前,他在为导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和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的《帘听政》作曲时大量使用林。这是电影音乐中早期使用的一个例子。音乐被迅速引入电影,说明其独特的音色适合表达特定的情感,运用得当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000年4月20日,长江日报报道电视剧《大明宫之诗》在“公主出嫁”场景中使用了独唱《丧》的音乐,构成侵权。事实上,《大龚铭词》中也大量使用了“楚歌”的音乐,但作者并未被追究责任。

如今影视剧中阎的声音甚嚣尘上,但似乎并没有更多关于侵犯版权的报道。这是因为影视音乐编辑变聪明了,他们甚至不用写乐谱。只是让人吹出一段没有旋律的声音,这也算工作,自然不会侵权。然而这是颜的一大悲哀,也是影视音乐的一大悲哀。

认真为影视音乐作曲,有三个例子让颜在其中脱颖而出。

首先,电影《雪国》的音乐由中央音乐学院的陈涛从头到尾演奏。获得1990柏林电影节音乐奖。

其次,张艺谋要求张维良只用双手为电影《菊豆》作曲。后来这部电影获得了1990戛纳刘易斯·比尔影评人奖,1991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第三,1996山东枣庄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山主》两集,讲述了一个绿化荒山的故事。音乐既要表现恶劣环境带来的压抑,又要表现看到幼苗成长时的愉悦心情;我们不仅要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要表现失去孩子的悲痛...导演要求全剧以一段音乐结束。作曲和演奏的是北京电影乐团的曹建国。

颜的音域很窄,音色凝重低沉,表现力自然有限。这三位执着的导演当然很有见地,三位音乐人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但是如果用乐队来做这个会有什么效果呢?当然,我们不可能有机会比较这两者。

以上三个例子都发生在岳越的早期,他的音色可以感染影视导演的魅力。随着对这种音色的逐渐熟悉,新鲜感就会降低,很难再现一只脚独立撑一部片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