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历史

民族简介

独龙族,一个“夜不接路,夜不关门”的民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7426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怒江彝族自治州公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未夕彝族自治县的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查瓦洛。此外,还有很多独龙族居住在缅甸。

独龙族自称独龙、,历史上称之为撬、秋、、、罗、曲罗。1952年,根据民族意愿,正式命名为“独龙”。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过去,我们通过雕刻木头和打结绳子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独龙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公山怒族语言基本相同。

独龙族自古就生活在山区,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生产力水平较低。新中国成立前后,仍有强烈的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女性也有书写的习惯。房屋多为木屋或竹楼。唯一的节日是中国新年。过去没有固定的时间,大多在腊月举行,节日长短不一。

历史

独龙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仍然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庭公社特征的民族之一。虽然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已逐渐解体,但在生产力、土地形式、社会组织、婚姻制度等方面仍具有明显的父系家庭公社特征。独龙族的族名开始出现在《大元统志》丽江路风俗篇中,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秋”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意愿,自称独龙族为国号。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水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采集、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很简单,没有从锄地到耕田的过渡;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的自然分工;交换还处于原始的物物交换阶段;独龙族生活贫困,没有商品交换。他们用木雕和打结来记录。在铁制工具传入独龙族地区之前,独龙族人一般用树枝自然钩部制成的小木锄头来掘地。小木的锄头像鹤嘴一样锋利,在独龙族语言中被称为“Gola”。它是独龙族在锄地农业中首先使用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情况才彻底改变。

规定饮食

独龙族的主食是玉米和荞麦,喜欢喝酒,吃烧烤,喝茶,抽烟。

独龙族有两餐相食的习惯。早餐一般是青稞炒面或者烧烤土豆;晚餐以玉米、大米或小米为主,各种野生植物的根也磨成淀粉,做成饼或粥。独龙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烹饪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特制的石板锅来烹制熟石板粑粑。烤板岩粑粑时,我们一般用阿屯或侗掌淀粉,用鸟蛋调成糊状,再浇在滚烫的板岩锅上,配合着烘烤,味道鲜美。

独龙族的日常菜肴有土豆、豆荚、瓜类、竹笋、竹叶类蔬菜和各种菌类,一般用辣椒、野蒜和盐放在一个锅里煮。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野生牛肉是冬季的主要肉食。吃野牛肉时,先将牛肉风干,再用小火烘烤,然后捣碎成细丝,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中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多为鱼鳞细、皮厚的鱼类。吃鱼时,独龙族人喜欢将鱼露天烤着吃或煎好后蘸调料吃,常将烤好的鱼作为配菜饮用。蜂蛹是独龙族中最精美的菜肴之一。据说独龙族百岁老人比较多,和经常食用蜂蛹有关。独龙族的典型食物有:麻煮芋头、烧鸡烧酒、吉米等。

建设

独龙族的生产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独龙族村落依山傍水,木屋大多轻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为了让山洪从房子里流下来,河的一边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族人家的墙,只是用竹竿围起来,盖上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有的还把整根原木堆在石头地基上,建造坚固的小木屋。走进独龙族人家,首先跳入你眼帘的是你披在身上、放在床上或铺在柜子上作为点缀的独龙族毛毯。这条毯子是用棉麻和五颜六色的线手工织成的。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族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工艺品。

宗教

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和万物有灵论。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都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以山川河流树木巨石都成了崇拜的对象。主持祭祀仪式或占卜的女巫,被独龙族称为“Namsa”或“Namsa”。大部分是自然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一家之主担任的。他们不专职从事宗教活动,但通常参加一定的劳动。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

连衣裙

独龙族的传统服饰通常是穿亚麻或棉衣,黑白直纹,短裤。习惯上用一块麻布从左肩、腋下一直拉到胸前,露出左肩、右臂,用草绳或竹针系住左肩角,腰间佩带弩、箭袋、砍刀。女性多在腰间佩戴染色的藤圈作为装饰,也经常佩戴色彩鲜艳的。珠子、胸链、耳环,甚至铜钱、银币也经常挂在脖子和耳朵上。过去有纹身的习俗。女人出门,都要背精致的竹篮。男女不戴帽子,留长发,赤脚。

具有衣物和被子双重功能的单人龙毯

着装简单。以前全身裹一两件亚麻布,白天用衣服,晚上用被子。

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的服饰非常朴素。男女都裹着麻布——独龙毯。独龙地毯一般约1米宽,2米长。多斜披肩后面,从右肩左腋下到胸部,系在右肩处,露出左肩和右臂。有的女性用两块,从肩膀到膝盖斜披,左右侧翼向前。一个用绳子系在腰上遮住前后,一个自然披着。都龙地毯经久耐用,使用方便。白天可以当衣服,晚上可以当被子。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到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每年向独龙族人民调拨大量棉衣棉裤。后来随着独龙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时尚不断输入独龙族地区。但是,不管穿什么衣服,很多独龙族还是喜欢在衣服上盖一条独龙族的毯子。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

独龙地毯是手工腰机织成的。过去纺纱用的是纯麻纱。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地的棉花、羊毛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所以女人们一直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麻线编织独龙地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花纹更加美观大方。

婚俗

独龙族在家庭之外结婚,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自由恋爱。独龙族青年男女谈恋爱后,会给对方一个承诺。姑娘送给小伙子一条自己精心编织的单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自己编织的锄头或篮子。

到了求婚的时候,小伙子会邀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人和女方结婚。你说你结婚了,就要背个茶壶,背包里要带茶叶,香烟,茶壶。

去女生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你结婚了的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茶壶装满水,去壁炉烧起来放上。然后从背包里拿出茶叶和茶壶,从女生的柜子里拿出碗准备泡茶。不管女孩家人同意不同意,只能围着壁炉等。水一开,结了婚的人马上把茶泡在茶缸里,然后倒进碗里。先尊重女孩的父母,再尊重女孩的兄弟姐妹,最后才是女孩自己。接下来开始谈婚论嫁,无非说小伙子多好,家里人多喜欢女孩子。

到了一定的时候,姑娘的家人虽然没说什么,只是姑娘的父亲或母亲一口把茶喝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喝,这桩婚事就完成了。如果到深夜都没人喝茶,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连续三个晚上没人喝茶,说明姑娘不同意这门婚事。如果还想谈,需要等到明年。

独龙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都要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介绍给大家,并鼓励新人互相关心。以后其中一个手或脚断了或眼睛瞎了都分不开。然后一对情侣喝同心酒,大家独舞,仪式结束。

习俗

不管喝酒、吃饭、吃肉,主妇们都在独龙族内部分食。当客人到达时,他们也会得到相同的份额。一般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壁炉。每个孩子结婚后都会多加一个壁炉,做饭由每个壁炉轮流承担。

独龙族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互相邀请。通常用一块木头作为请柬来邀请对方。那时,木片要送到被邀请的客人家里,木片上刻的几个槽口表明几天后要举行宴会仪式。被邀请的客人应该带各种食物以示感谢。客人进村门后,要先和主人喝一瓶酒,然后坐下来吃饭,看歌舞。夜幕降临后,男子在壁炉边喝酒念祝酒词,然后把酒碗扔在壁炉上的竹架上,碗口朝天,作为吉兆。

独龙族人很好客。如遇猎杀野生动物或一家杀猪杀牛,就会形成远亲邻里聚餐的宴席。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陌生人的习俗,对路过的客人热情款待,并留在家中。想到没饭吃,没客人待在黑暗中,是一件可耻的事。他们有晚上不接路不关门的好传统,把偷窃视为最可耻的行为。当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是不能参观的。

面条的古老习俗

在古代,纹身被称为“雕”、“肌”、“面”、“足”、“面”、“墨”、“青”。是一种使用刺、针、刀等利器的身体装饰方法。要在皮肤上雕刻图案或符号,渗透颜色,终身保持,永不褪色。它起源很早,从原始人为了装饰或宗教活动而在皮肤上作画的习俗发展而来。在东南亚、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民族中广泛流行。时至今日,这些地区的许多土著民族仍把它视为不可替代的装饰品,对它爱不释手。在中国的东南和西南地区,古代的文身风格也很流行。直到现代,在黎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佤族、怒族、景颇族、族、高山族等民族中仍有这一习俗的痕迹。

独龙族女性的纹身主要集中在面部,所以常被称为“画脸”、“纹脸”。每当女孩到了十二三岁,就需要纹身来象征成年。讲经时,一位上了年纪、经验丰富的妇女先用沾有锅烟水的竹签在姑娘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或带针的木棒击打刺,使其按图案刺入皮肉,再将锅底的灰或草汁搓入伤口,然后脱去痂皮,形成蓝色图案。花纹大致可分为两种:独龙江中上游,从眉毛到鼻梁有五六个菱形花纹相连,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两侧扩散,继续刺出小菱形花纹,小菱形花纹通过脸颊在下颌汇合形成一个方圈,其中条纹垂直刺出,点状花纹从方圈上方水平刺至眼睛。整个图案就像一只展开翅膀的蝴蝶。独龙江下游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两三行竖纹写在下颌上。其他部分不写了。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独龙族妇女纹脸习俗的起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佤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渗透到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尤其是查华伦的藏族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收取各种贡品,连口鼻头发都要征税。如果他们买不起,就会在藏区强行带女人去当奴隶。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经常有被带离家庭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独龙族妇女为了避免被土司掠夺和践踏,不得不采取被动自救的方法:用一壶香烟涂抹脸颊,甚至宁愿把脸染成永远洗不掉的“黑墨蓝线”,弄得像人又像鬼,让陌生人害怕,不敢靠近。久而久之,纹身的习俗就形成了,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所以纹身是历史上独龙族女性反抗民族压迫,寻求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的斗争形式。

刻木为录,系绳为时。

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一直以雕刻木头或传递信息来记录,以打结来计算时间。

独龙的木刻笔记应用广泛。刻有各种符号的木刻和普通的文字、文献起着同样的作用。能记录并传达敬酒者的吩咐,私人债务,彩礼清单等。政府发行的木刻(土司)较大,形似木剑,宽约20厘米,长约70-80厘米。中间略粗,两边扁平,顶端斜尖,下端有手柄。不同的内容要刻上不同的缺口或线段、图形等。比如一个用来传达敬酒纳税的木刻,左上方刻了一个大缺口,左下方刻了几个小缺口,表示一个大管家和几个随从要来了。右边刻一个大豁口和两个小豁口,意思是要求一个领导和两个人来见你。有时木刻下面会附上箭头、辣椒、鸡毛等不同的物体,以示不同的含义。比如箭头表示他们很快就到了,辣椒表示不听话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羽毛表示会很快送到。这种木刻一般都是送的人解释的。

人们使用的木刻较小。它经常被用来记录债务和礼物。如果一个家庭祭祀中没有奶牛,在向亲戚朋友借奶牛时,必须测量并记录奶牛的大小。具体方法是:先用竹签量出牛的胸围,再用拳头量出竹签的长度,在一块木头的两面对应刻上拳头的数量。最后,将木屑从中间劈开,每边各持一半。牛还了,用粮食补差价,多退少补。然后把木刻扔到火里烧掉。没有争议。

打结计时也被广泛使用。指用细麻绳打结的时机,每个结代表一天。出差的话,走一天打个结。回来一天就解开一个结,这样就能准确计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节日是独龙族人最快乐的时刻。但因为没有固定日期,每年都需要临时约定。商定的方法也大多是通过打结的绳子来完成。如果决定10天后过节,准备若干根10结的绳子送给亲戚朋友,一天解决一根。当最后一个结结完了,就意味着节日到了,大家要杀猪杀牛,唱歌跳舞,庆祝新年。

“不接路,晚上不关门。”

独龙族地区民风淳朴,“夜不接路不关门”的古风犹存。谁在路上捡到东西,谁也不会据为己有。或者等失主回来找,或者想办法找到失主在哪里,想办法尽快还给失主。人们出门远行时,往往会把随身携带的粮食分成几份,挂在树上或放在沿途的山洞等地,留待返回时食用。路人再饿,也绝不会擅自进食。甚至衣服等物品都可以随时随地放在路边。只要按下一块石头,就说明这块石头属于主人,别人不会去捡。

独龙族不捡东西,也从不偷东西。他们的粮仓大多建在房子后面,甚至建在山上或者离家很远的地边。仓库门上只横插竹签或木棍,不存在被盗的危险。即使从家里出门,门也很简单,没有人会未经允许进入。

独龙族的传统美德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一整村有事情做的团结互助的美德;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美德;礼貌好客的美德等等。

天文日历

独龙有自己独特的历法算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根据大自然的变化,独龙族人称从大雪封山到次年为一年,称为“极友”。一年被分成十二个不同时间的节日。

在一月,它被称为“蒙”,这意味着一个多雪的月份。在这个月里,每个人都休息,每个家庭都种植干土豆。

二月被称为“阿博”,这意味着草开始生长,是时候种植大量的土豆了。

三月被称为“奢时”,意为播种月,种植谷子、芋头、棉花等作物。

在四月,它被称为“长木江”,这意味着开花的月亮,桃花,仙鹤鸣叫和播种完成。

五月,称为“阿市”,意为月中烧火山,大量烧火山,停植。

六月被称为“布恩”,意思是“饥饿月”,这时所有的食物都储存起来,当食物短缺时,就收集大量的野生食物。

七月,称为“阿荣”,意思是草开月明,割草收野粮。

八月,称为“阿昌木”,意思是第一个霜月,草冻死了,开始收割庄稼。

九月被称为“蝉罗”,意思是收获月亮,收获谷子、玉米、稗子和荞麦。

十月,它被称为“贾母将军”,意思是雪月。收获后,谷物被储存起来,雪落在山顶。

十一月叫“拔茎”,意思是水落月落,河落,寻找冬柴,割苦荞,准备过冬。

12月叫“得则割”,意思是过年,也叫“洛社食拉”。女人割活麻,织麻布,舞牛。

独龙族的节日不是很严格,它的播种期是根据开花和鸟鸣来定的。每年春天来临,桃花盛开,当“高克拉”鸟儿歌唱时,春耕播种就开始了。当鸟王喊“救救鲁都”时,播种必须完成,于是花鸟呼唤指挥人们的生产。每个月没有30天的概念,大月和小月是相对而言的。一般“雪月”很长,有时超过2个月。当谷物歉收时,五月开始了“饥饿月”。所以有的独龙族只能说10月,有的甚至可以说“热季”“冷季”。下雨时很热,下雪时很冷。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开始学习先进的历法,学习科学的农耕历法成为民间农耕的参考。独龙族逐渐放弃了这种原始的自然历法算法,采用了与汉族相同的历法(夏历),但仍有“播种月”、“收获月”、“过年月”等民俗。一般老年人不习惯使用夏历,仍然以自然现象的变化作为生产的标志。

假日和节日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那就是新年,独龙族的语言叫“卡尔江娃”。每年秋收后任选时间举行,一般为次年2月65438-10月65438。具体的时间和节日的长度还不确定。

一般以家庭或村为单位过年,具体时间在节前临时商定。那时,各家各户都会邀请朋友来庆祝新年。近的捎口信,远的送“结”或木刻作为“请柬”。在节日的前一天,我们应该准备酒,肉,饭和“Radal”。“Radal”是一根竹竿,上面铺着新的亚麻毯子。亚麻布毯子是根据家里人数挂的,少数可以几个人挂,不能少。他们认为多预示着人和动物的兴旺,少则不吉利。

独龙族的新年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也是祭祀的节日。因此,在节日当天,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是向“蒙哥神”和其他神献祭牛。“蒙哥”是独龙族神话传说中人类的祖先,是他创造了人类。独龙族人相信,如果公牛向他祈祷,他就能消灭治病,保护人类,使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的长短往往取决于食物准备的多少。一般持续两天或者四五天。过年过节,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祭牛上天”。赶牛时,节日主持人将牛绑在木桩上,然后由一名年轻女子用麻布毯子盖在牛背上,在牛角上挂珠,摆好祭品,点燃宋明和松毛(松叶),最后由一名父母双全的年轻人用锋利的竹矛将牛刺死,然后当场切开牛肉,立即放入大锅煮熟。节日期间,所有的独龙族人都要以家庭为单位,互相问候,互相祝贺。

祭牛上天

独龙族庆祝丰收的仪式活动。一般每年秋季举行,最重要、规模最大的仪式是一年一度的节日“卡克哇”。

赛牛仪式由巫师主持。仪式开始时,头戴祭龙毯的牛被牵入场内,绑在一根粗大的木桩上。人们以牛为中心,自动围成圆圈,敲锣打鼓,挥舞刀枪,手舞足蹈。

当时,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首领或巫师牵着一头又肥又壮的公牛来到村广场中央,把它拴好站好后,妇女们一拥而上,在牛角上挂上珠子等饰物,然后选出其中一位最漂亮的年轻姑娘,让她先披上一条五颜六色的一龙毯,然后背在背上;

其他祭品安排好后,牧师点燃宋明和宋庆的头发,喃喃自语,向蒙哥祈祷,祈求他保佑人畜平安,一切顺利,将祭祀仪式推向高潮。然后巫师用锋利的竹矛刺死了牛,牛被摔死了。然后每个人煮肉分享食物。巫师要背着一个牛头,带领众人围着“祭牛”跳舞。这时,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大家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载歌载舞,独龙江成了欢乐的海洋。最后,给所有参加赛牛仪式的人平均分配一份牛肉,大家喝一杯,吃一顿,庆祝好年景,祈求人畜丰收繁荣。

民谣?

独龙族语言称为“门租”,意为曲调,是各种民间曲调的统称。每首曲子都能唱出更广泛的主题。不同的口音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歌名,只能从歌词内容和演唱形式上进行分类。常见的歌曲有叙事歌、风俗歌、民歌、情歌、劳动歌、祭祀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