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的发展历程

1917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召开国民大会特别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年2月初,任命陈炯明为“闽粤军”总司令,率部“援闽护法”。

公园建在哪里?最初的选址是三个。一个是位于城市西北角的山治山。二、城东南角的丹霞书院。第三是城中的中央政府办公地,开阔宽敞,东面是花园和丘陵,北面是水晶园、森源园和七星池,四周是参天古树。最后,同意扩大政府办公区作为“第一公园”,然后继续建设山治和丹霞作为第二和第三公园。

第一个园区项目于1918年底开工。负责公园建设的有路的尹雄略、工务主任周、工程师谢瑞卿、总工程师王汝涵、机械师齐、翟玉婷等。该项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节根据园区建设蓝图征用房屋扩大范围;填洼整地,清除砾石,修筑道路;建一个花园围栏,种植花草树木。这个项目夜以继日地工作,公园在第二年的四月底初具规模。5月份开始二期工程,修楼,立亭,装饰围栏。到11月,公园将完工。园区占地42亩,花费39303元,耗时11个月。

公园里的政府办公室被改造成“阅读和报纸室”和“图书馆”,然后“杨雯大楼”被翻新。东侧的小山被扩大并隆起为“龙虎山”,山腰遍植梅花,山顶建有石柱的青瓦“梅岗亭”。龙虎山下,西边建了一个六边形的“音乐亭”,东边的菜园里建了一个“美术馆”。园内还有喷泉、紫阳亭、豫园、荷花池、七星池等。公园北端的“七星池”前的“森源”和“水晶花园”被改造成了篮球场和排球场。公园南端曾是土地庙和保利堂,后被拆除改建为运动场,新增秋千、小桥、木马、单双杆、吊环、跳高、跳远等体育设施。最引人注目的是“闽南保护区纪念碑”,它是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正方形底座,长298厘米,高390厘米。碑文刻在纪念碑上端的四面。在东方,楷书“爱”是孙中山写的,在北方,篆书“自由”是章太炎写的,在南方,隶书“平等”是胡(别称汪精卫)写的,在西方,楷书“互助”是陈炯明写的。在图书馆的东侧,竖立着一座两米多高的公园纪念碑,碑文是陈炯明题写的“漳州公园”,是为了纪念修建公园的事迹。开园之初,各界人士争相捐赠鲜花、文物和书籍。“南北社长辈送了三百多盆花,沿途放鞭炮庆祝。”有一个礼物给道音,一簇优秀的产品,“风尾兰”。道隐倡导兰花建设,向民间征集兰花。道隐也捐钱买兰花来充实自己,兰花也就成了成功。公园范围不大,但有亭台楼阁,有纪念碑,有山坡池塘,有山川河流,有花木,有零星花木。

1919 11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人们可以在阅览室里阅读《建设》、《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进步的书籍和报刊。杨文楼有很多名人学者的讲座和学术交流。音乐亭经常有“金歌社”和“南词社”演唱。美术馆展出了当地书画爱好者的著名书画作品,以及《唐先通经庄》、《古七宝铜佛像》、《蔡庆师院碑刻》等。“咸通经典建筑”高185 cm,由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它呈八角形,每边宽28厘米。楷书“佛顶尊罗尼经”。唐宪通四年(863年),由漳州王亚修建,柳永公布。此碑书法苍劲,有晋人之风。被古誉为“天下第一楼”的唐代书法艺术瑰宝,由街林捐赠。古代七宝的青铜佛像制作精美。相传是唐朝的文物。它在地下埋藏了很长时间,直到明朝才被发现。是三社林家捐的。体育馆里的新体育设施吸引了许多球迷。曾经严谨而有声望的豪宅,变成了人们文化活动的天堂。

1920年八月,陈炯明奉命率军回粤,福建巡抚李厚吉派张义举到漳州。拆庙时,用四根雕好的盘龙石柱,在衙门前的古榕树下建“龙柱亭”,亭内镌刻石碑,宣传其“治理漳州的政绩”。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何领兵攻克漳州,废“龙柱亭”石碑,立孙中山《建国大纲》石碑。漳州公园陈炯明纪念亭废止,改为“中山纪念亭”,另立碑文,刻孙中山“总理遗嘱”、何“中山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的功绩,在七星池南面修建了孙中山纪念台,体育场更名为孙中山广场。

1919 5月,公园正在建设中,北京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漳州各界民众群情激愤,纷纷参加支持五四运动的国民大会、游行示威。5月22日,漳州各界人士在公园广场举行“万人国民大会”。会上,他们致电巴黎和会和中国特使,要求夺回青岛,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惩办汉奸,抵制日货。同时,他们还发了一份“致南北政府夺回长春”的电报。会后,他们走上街头示威。6月8日,漳州学生成立学生会,联合工商联举行罢课、罢课、罢课。6月28日,工农商学各界人士近万人在公园为郭、周瑞琦、徐日哲举行追悼大会,歌颂三位烈士的爱国精神,痛斥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9月9日,园区内召开全国会议,宣传国货,禁止日货。会后,200包日本糖果被扔进九龙江,日本老板和传教士被驱逐出境。公园开始成为漳州人参与政治活动和表达政治观点的场所。

1927年春,中山公园召开“翻蓝反辽”声讨大会。石典男兰如涵是大地主,身边有一群打手,设立私庭,任意欺压百姓;他的儿子兰也趁机捣乱,公众非常愤怒。当年闽南特委李连兴在石马发起“倒蓝”运动,兰闻讯而逃。他的儿子兰被工农押送到漳州,却被驻军廖敏构释放。廖的行为引起了公愤。数千名石马地区农民、漳州工农学生在中山公园联合举行声讨会。守军闻讯赶来干预,工农与之交战,守军撤退。漳州批判工农运动扩大会议的声势和影响。

4月20日,1932,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进入漳州。4月下旬,“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在杨文楼公园成立,王占春任主席。5月1日,中山公园举行万人大会,庆祝红军攻克漳州胜利。据革命老人谢小梅说,大会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拥护中央红军,反对官僚统治、压迫和剥削,在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同全国人民一道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会议期间,红军乘一架在漳州缴获的飞机从厦门返回,散发传单,在会场上空低空盘旋。会场军民热烈欢呼鼓掌,沉浸在胜利喜悦的气氛中。红军进入漳漳消灭张震部,筹款筹料,扩大红军后,返回苏区。闽南工农革命斗争从此走上了巩固和发展的道路。

1937“七七事变”期间,8月日军飞机轰炸漳州。漳州人民在血腥的轰炸中奋起反抗,中山公园成为抗日救国运动的中心。相超剧社和学校师生曾多次在这里演出抗日街戏,教人们唱抗日歌曲,激起人们的抗日热情。为纪念“九一八”,这里举行了群众性的抗日救国歌会;平型关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那里举行庆祝大会和火炬游行。该公园还成为街头健全男子队、学生训练队和女子救援队的训练场所。人们付出巨大努力,有钱出钱,捐飞机,筹御寒衣物,慰劳抗日将士。相超剧社和红三团300多人加入新四军北上抗日。漳州军民汇成全国抗日救国的伟大洪流。八年抗战期间,日机死亡1420余人,受伤830余人,摧毁房屋、学校3450间,击毁渔船250余艘。公园里的杨雯大楼也被吹倒了。血淋淋的屠杀中,漳州军民团结一心,齐心抗日。海城南炮台击沉日舰“若珠”号,打响了渤海胜利的第一仗;东山郡军民三次击退了日、海、空军的进攻;日伪三个团在港尾反正升起了白旗;挺进队渡海,夜袭鼓浪屿敌营;特工潜入厦门刺杀敌人;、程、李林等一批张籍英雄儿女先后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战斗中屡立战功。中山公园很快以“喜讯”的形式宣传了胜利的消息。8月1945晚上9点以后,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街头和中山公园。漳州沸腾了,中山公园沸腾了。鞭炮声、锣鼓声、欢呼胜利的口号响彻夜空,有的还敲打盆和铁桶,用欢乐的声音表达八年抗战的结束。人群还打出“抗战胜利万岁”、“中华民族万岁”的口号庆祝抗战胜利。中山公园人山人海,抗日胜利的激情像汹涌的大海,像火山爆发。这是一个胜利的、狂欢的、难忘的夜晚。

时光匆匆流逝,中山公园却依然记录着漳州历史上的一段苍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