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1人大政治学习资料。
[温家宝]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发表意见。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五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五年来,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6543.8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注重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结构性和输入性价格上涨等问题,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
两年来,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沉着应对,科学决策,坚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实施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大规模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采取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持续升级。实施两年投资计划4万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8万亿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占43.7%,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5.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6%,灾后恢复重建占14.8%。
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内需大幅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缺口,短期内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复苏,不仅克服了特殊困难,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6543.8+0335亿元以上。
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去年农民生产补贴资金达到6543.8+0226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25%至40%。严格保护耕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去年达到1.09万亿斤,连续七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265438+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技术,实现一大批科研成果产业化。
服务业快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新建铁路线路654.38+0.6万公里,新增公路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万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33个,新建、加固堤防654.38+0.7万公里。
第二,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2020年前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4.45亿千瓦,其中水电9601万千瓦,核电384万千瓦。
关停小火电机组7265438+万千瓦,淘汰一批落后的煤炭、钢铁、水泥、焦炭产能。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工业“三废”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
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新十年西部大开发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推出促进西藏、四省藏区、新疆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举措。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资源税改革试点启动,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顺利解决,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成功推出,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邮政体制改革加快。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顺差连续两年下降,2010比上年下降6.4%。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0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52亿美元。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多边和双边经贸合作将不断深化。对外援助的规模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
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实现省级统筹,实行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7年提高,年均提高1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24%的县。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4.32亿城镇职工和8.35亿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7865438+亿元,比五年前增加5800多亿元。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让11万困难家庭住上新房。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努力为所有人提供安全感、医疗保健和住所。
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五年来,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免费上学。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6543.8+08亿元增加到2065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 * *累计资助学生21.3万人,为超过1.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科技投入6197亿元,年均增长22.7%,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2.3万所,县医院1.5万所,县中医院500所,县妇幼保健院1.0万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00所。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口计划目标顺利实现。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繁荣进步。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五五”计划胜利完成。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抗击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取得了巨大成功。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经过灾难的洗礼,中国人民更加成熟、自信、坚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是不可战胜的。(掌声)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问责,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年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中国人民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掌声)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掌声)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省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掌声)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掌声)
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未完成“十一五”目标。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地区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让人民满意,加快解决这些问题。(掌声)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认识和体会。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我们靠发展战胜各种严峻挑战;各领域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都要靠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还是要靠发展。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 * *带富之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要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还是政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相机来决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内在活力,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