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训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确立的校训。虽然百年来北大历经政局沧桑,但这句校训已经融入北大的血液,直接影响了北大的成长与进步。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先生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在蔡元培的时代,北大才真正确立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地位。1916到1927,在国内政治上,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但在学术思想领域,不可否认,那是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有知名的大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梁漱溟,胡适。有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保守的封建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无论哪种观点,北大这个时候都能找到自己的教室。

这又是一次只以折中的方式选拔人才。从选教授到录取学生,都是人才第一。引进教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学历。为了帮助年轻的胡适在北大教书,为他伪造学历创造条件,许多教授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大学。这些都不是评判的标准。在招生方面,很多偏科的文化奇才,有的甚至单科零分,也被北大录取,这些人很多后来都成了各个领域的大师。

思想自由是文化和学术的生命。没有自由,就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荣。但是对于社会政治来说,自由通常容易引起混乱,多少社会动荡都是以自由的名义,这是政府所不能容忍的。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为五四运动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可以说,没有北大的思想自由,就没有五四运动。正是通过五四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国学生和工人的力量,为中国* * *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准备。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纪念它的价值。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自由对政府来说是一种灾难,一种动摇统治基础的力量。许多人已经开始反思它的缺点。五四运动后,学生参政热情高涨,有的把鼓励学生参政作为实现个人政治企图的一步。学生安心学习的环境被破坏,动不动就威胁罢课,甚至时不时开除老师。

如果看北大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可以说国家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末的痛苦回忆也与这种自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