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持续了多少年?国家大事是什么?

1,夏朝

(约2070-约1600)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据史书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禹之子齐在君太(今河南禹州)废除传统部落“退位”制度,杀夷称王的国家。于霞通过他的儿子,而不是以前的退位制度,从他成为王位世袭制。夏朝有13代,16王。夏朝的中心地区在河南的西部和山西的南部。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暂时的政权更迭,被称为“丧国”。少康中兴后,重建夏朝。孔家统治时,夏朝衰落。此后三者传至颉利,被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直接流传下来的文字,所以对夏朝的了解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员、军队、监狱等。近代以来,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大型宫殿、墓葬和众多青铜器的发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

夏朝的首都几经变更。禹建立王权后,在尤冲部落所在地阳山建立阳城(河南省登封县高塍镇)为都城。然后迁到杨宅(禹州)。

2.夏朝的建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始于禹。

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采用“退位”的方式“选贤任能”,选出天下共主。比如姚老了,把“王”的位置让给了圣人舜。

于的父亲崇伯滚是雄大河南岸嵩山部落的首领。河北岸太行山东麓有石崇和共工,都是治水经验丰富的部落。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和共工先后与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

后来,禹继续联合共工等诸多部落,逐步在伊、洛阳、河、济等地区开展治水工作。于接任了鲧的位置,放弃了鲧“堵”治水的方略,改为以疏为主,即根据地势的高低,在高地疏浚河水,使肥沃的平原减少水患。

经过处理后,大平原沿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大多转移到地势相对较低的原野去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动物繁殖区,成了人们愿意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为建立奴隶国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禹是中原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成为天下“共主”后,建立军队,征服南方三苗,建城,制定刑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虞老了,把皇位传给儿子齐。此后,退位制度被世袭制度取代。

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已经被私有制社会所取代,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柒即位后,在君太设宴确认自己的地位。游虎的家人对打破禅让制度的做法非常不满,拒绝参加君太。夏柒派他的军队去攻击尤虎家。战争打到了甘肃,尤虎家战败灭亡。这场战争的胜利初步巩固了新政权。

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执政经验不足的问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政权,即使在上升阶段,也无法改变统治者剥削、掠夺和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和利益之争成为必然。因此,夏柒死后,五个儿子之间发生了权力之争。太康即位后,不固政事,纵情声色。穷人家的首领趁机夺权。直到后羿被他的大臣韩卓杀死,项的儿子邵康逃到尤氏,在尤氏的帮助下,组织夏的幕僚积蓄力量。乘韩傕内部混乱之机,出兵击败韩傕父子的势力,夺回政权,从而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就是夏朝历史上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复兴”等事件。

夏朝末年,夏王室内部事务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夏杰即位后,他没有考虑改革。他骄奢淫逸,修建宫殿,装饰瑶台,骄奢淫逸。他日夜饮酒作乐,无视人民的疾苦,他们指着太阳诅咒夏杰。这位大臣忠于这个建议,但他被监禁和杀害了。四方诸侯也相互背叛,夏杰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孤立局面。眼看攻打颉利的时机已经成熟,商汤上书“天命”,说“夏多罪,天命所定”,要求大家全力进攻,贯彻天意。明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打败了的军队,桀逃跑了,死在了南巢,夏朝灭亡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和思考。因此,就有了“殷鉴不在远方,而在夏后的世界”的警示。

由于夏朝史料的缺乏,许多人怀疑历史上是否有一个夏朝。但《史记·夏本纪》记载的夏朝世系与《殷本纪》记载的商朝世系一样清晰,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也证实了商朝的世系。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朝世系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进一步了解商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如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提出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考古手段找到夏朝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还原夏朝历史。

据文献记载,古史家提出夏人可能生活过两个地区:一是豫西嵩山附近的登封、蔚县、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因为传说中的夏朝都城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与这两个地区有关。65438年至0959年开始“夏遗址”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近40年来,豫西、晋南等地进行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逐渐缩小了夏文化探索的目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型和东峡峰型)和豫西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的主要探索对象,并对夏文化发表了各种看法。但由于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学术界对哪些遗存是夏文化尚未达成共识。但无论是“龙山文化”还是豫西的“二里头文化”,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为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