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人是谁?

在中国历史上,子产是提出“以德治国”的第一人。

子产(?~前522年),姓公孙,著名华侨,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政治家、思想家。

子产年轻时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年轻时就表现出政治远见。

公元前533年,被任命为郑国相。

子产提出了一系列富民政策。

首先是“封土”,丈量土地,编制土地,对私有土地征税。

实行“山税”改革,征收田赋和兵役,充实国库,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铸刑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烧毁郑制度,并公之于众。

子产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策,保存国力。

在治国上,要选贤任能,提倡以民为师,以德治国,说“德为国之本”。

子产在位期间,郑国逐渐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有一年,郑国大旱,三个地方官宰羊,祈求钱财,要求巫师按照巫师的要求把桑山的树砍倒,却不求一滴雨水。

子产听说后,立即停止了继续砍伐树木的行为,并严厉地说:郑国有山防雨的道理在哪里?为了下雨而砍伐森林是一种大罪。

子产赶走了三个糊涂官员,亲自陪他们上山种树。

子产教不反对人祭,但允许人们不要盲目从事祭祀活动和祭祀山神,应该培育和保护山林。

子产讨厌道德品质低下的人。

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作为郑国祥的儿子,陪同郑伯访问晋国。首先,晋平公推脱自己身体不适,然后借口有急事没有及时与他见面。

子产觉得晋平公有失国礼,于是命令随从拆掉驿馆的围墙,从凹陷处进入驿馆休息,不走大门。

金平公爵听说后,非常愤怒。遇到郑波的时候,他一脸不高兴,却坚持让郑波带着礼物来见你。东西太多,邮局的门太小。我们很担心!如果不拆墙,赔了彩礼,就相当于来到晋国不给你送礼,看不上你。这不是更大的罪过吗?听了子产的话,晋平公不得不一再道歉。

在今天的河南省会郑州市,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一路波光粼粼。这条河叫金水河。

金水河的名字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杰出的政治家郑国祥的封地,就是现在的郑州地区。子产爱民如子,善待百姓,把自己所有的钱和物都捐给了孤寡困难户,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名声。

大约在公元前522年,子产病死,郑的百姓非常伤心,仿佛失去了依靠,哭着说:“子产离开了我们,以后谁来照顾我们?”

由于子产没有留下资产,家人无法安葬,于是儿子把他抬到庐山(新郑市17公里)安葬。

因为儿子在出生前就交代过不准收任何人的钱和货,所以儿子拒绝了百姓的帮助。

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有些有钱人带着金银财宝来,却被拒绝了。他们不能为他们的孩子举行葬礼,所以他们把他们留在了那里。

子产的儿子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就把金银财宝扔到子产封地的一条河里作为纪念。

阳光下,河水放射出绚丽的光彩,金色的水波荡漾。从此,这条美丽的河就被称为“金水河”。

金水河向东流经郑州大学校园,将校园一分为二。

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修建滨江公园时,金水河穿过郑达校区的一段绿园景区被命名为“紫禅寺园”。

现在走在河边,可以看到紫禅寺花园的牌楼,古朴幽静,给人一种典雅博学的感觉。

紫禅寺花园为什么以大学校园命名?《左传》载:郑人游于乡学,议治。

但分明是子产说:“那毁乡校呢?”子产道:“什么事?老婆早晚退了,讨论治理之善。

我会做好事;我会纠正那些邪恶的人。

也是我的老师。如果是,怎么销毁?"

子产重视教育,“不灭乡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不朽的,这也使得今天的子产寺园与大学校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祠堂花园和大学校园共同凝重了河南的文化氛围。

1934年5月,作家张恨水从陕西到甘肃进行了一次漫长的西北之旅。

从北平出发,他的第一站是郑州新郑,参观了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的故乡——新郑子产庙。

子产也是中国第一个对鬼做出更精确定义的人。

《左赵专公七年》记载了子产对鬼最早的准确定义:“鬼归不为过。

”“生命开始被称为精神,它既是生命,也是灵魂。

用的东西多了,灵魂就强大了。

所以有精有凉,至于神仙。

一个普通的女人死的很坚强,灵魂还能依靠别人认为她不道德,情况不错。我是穆公的孙子,梁紫的儿子,我们城市的秘书子儿的儿子,我已经第三次从政了。

郑虽不害臊,却憋了一句俗语:‘我为国’,第三世界握其郑柄,故其用亦广,其精亦丰,其族亦大,其丰亦厚,但不如死为鬼。"

子产认为,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但并不是所有的鬼都很可怕,但被逼死的鬼可以很凶,说明人应该是善良的。

子有一颗善良的心,孔子称赞他:“有善心,古人之遗风,尊老爱幼,体恤百姓。”

“当时国难当头,侵略不断,郑能够保持内部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第一次放任有功。

每当有人给子产献上一条活鱼,子产总是无心享受口和胃,让活鱼饱受烹切之苦。他总是命令人们把鱼养在池塘里,看着鱼在水里游,浮着沉着。子产心里舒坦,不禁感叹:“真是个好地方!”这说明子产的仁学普及了事物,不仅是人和我的同胞,事实也延伸到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