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习俗和节日的起源

黎族的大部分传统节日和汉族的一样,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季的节和4月8日。此外,还有许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黎族春节

黎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汉族相同,但在节日和习俗上有所不同。黎族人过春节叫过年,从除夕到初四。春节放假的初衷是脱旧布,送去迎客。

李莉把一月称为一年,一月是中国新年的休闲月,也是一年的开始。黎族人称腊月为“中月”。“中秋”期间,黎族人要把当年该干的事都干完,比如打扫房屋、劈柴酿酒、缝制新衣、杀猪杀鸡、做年糕或饺子、结婚、建房、还债等。除夕夜,衣服,家具等。必须在河里洗,要准备年糕、粽子、米饭,杀鸡杀猪,安排祭祀。除夕夜祭祖,* * *吃团圆饭,喝酒,祝新的一年“福涨”。正月初一,黎族人会把年糕送到牛棚、鸡笼里,把粽子叶挂在果树、谷仓上。如果他们想取水,他们会在河边或井边放一枚铜钱或一块年糕,以表明他们会向河神和土地神购买“祝福的水”。

正月初一,李家不出门,不和外人说话,不做生意,不喂猪喂狗。正月初二,我们开始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喝酒唱歌。正月初三、初四,黎族青年男女外出野餐,成年人到山里打猎,到河里钓鱼,还有荡秋千、跳舞等好玩的活动。初五,全家参加“送神出村”活动,祈求新的一年人畜平安。

按照传统习俗,白沙县的黎族会在节日期间举行集体狩猎活动。村里的老人用鸡来预测吉日后,村里的男人就会背着猎枪、弓箭等人爬山。黎族老人小孩赶狗围住猎物,小伙子持枪伏击。猎物被带到村子里,猎物的头属于猎狗的主人。打猎人的得一条腿,剩下的分成几小块,按人口或户数平均分配。初三至初五,白沙县还举行“公众游行”,即把庙里的神像抬出村外,人们上香祈福。在节日期间,人们要走亲访友,这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

在黎族的陵水、雅县等地,黎族的圣人和领养老金的人春节不包粽子,认为包粽子就像包死人一样,不吉利。水满五指山的黎族人,聚集全村人,敲锣打鼓跳“年舞”,庆祝新年。解放后,黎族的春节习俗与汉族基本相同,禁忌和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黎族端午节

黎族传统节日,黎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做肉,用肉包粽子。在黎族的一些支系里,全家男女老少,当天中午都要去河边洗“龙水”澡。据说今年凡是洗“龙水”的人都会健康,特别是没有疥疮。节日里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要出去放牛,不要在河里挑水。

黎族年节

海南省黎族的节日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个节日受当地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称“过年”)的影响,但节日习俗略有不同。这一天,在热闹的鞭炮声中,李家各家各户都忙着包粽子,杀鸡祭祖,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嘉茂地区分两种:过年和黎族人过年。中国的元旦是元宵节,黎族人的元旦分两次举行。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如果除夕是牛年,那么就是12天后的第二个除夕)。那一天会包粽子,男的去山里打猎,女的去。那天晚上灯亮了一整夜。第二年,第一次相隔12天,包了糯米团子,却可以外出生产,不再打猎捕鱼。

黎族的三月初三

三月三日是黎族最大的传统民间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美好的一天。也叫爱情情节和爱情日,黎语叫“福年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场地一般设在一片开阔的橡胶林中,上面绿叶遮天,脚下“地毯”,静谧、凉爽、幽静。难怪“三月三”成了当地人择偶的自由,被称为“爱情情节”。

传说在古代,生活在昌化江的黎族人遭遇了一场大洪水。只有一对情侣坐着瓢活了下来,被漂流到燕窝山的边缘。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他们结婚了。男耕女织,生儿育女,互相关爱,辛勤劳作,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后人视他们为祖先,每年三月三日隆重纪念。在节日里,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吃着蛋糕和粽子。男生打鱼,女生做饭打鱼,然后用天妃和观音化石祭祀洞窟。

祭祀结束后,年轻人来到活动场地射箭、爬杆、摔跤、拔河、荡秋千。夜幕降临,岸边燃起篝火,小伙子们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贝壳饰品在火光中闪烁。情歌委婉,舞蹈渐起,从温柔抒情到欢乐奔放。有时候情侣会悄悄离开篝火。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的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簪插在姑娘的发髻里,姑娘把自己精心编织的彩色腰带系在情人的腰上。双方宣誓明年三月三日见面。因为三月三就其起源和主要活动而言,都与婚姻和爱情有关,所以也叫爱情情节。

黎族军坡节

每年农历6月20日是海南琼中黎族的一个分支——祁人的民间节日。军坡节是黎族人民对古代黎族英雄或神话传说中人物的崇拜。

传说这一天是前堆、城坡等四个村镇的主人的诞生日。那一天,黎族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抬着尧大师的神像到各村游行。队伍每到一个村庄,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盛装迎接。每到丰收年,村民们还特意请来附近有名的戏班表演琼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