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的历史

德国电影短片

短片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锋派电影。从1910到1930,德国出现了文化艺术短片。短片作为新大众媒体电影的辅助节目,在电影播出前放映。比如大电影公司乌法,从1918开始就有自己的文化电影部。这些电影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文化和教育的。今天,这种独立的生产方式仍在继续。大量独立电影制作人在德国各地巡回演出,在学校和社区电影院放映他们的电影。

在1920年代,如果一部短片不是文化电影,那它绝对是先锋电影。从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绝对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包豪斯到新客观主义,一些抽象和绘画的因素被运用到蒙太奇和机械的动态电影实验中。著名电影人里希特、埃格林和费辛格的短片更多的是关注艺术,而不是教育片或娱乐片。这一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被国家社会主义打断。大部分电影人选择移民或者放弃工作,只有一部分为纳粹工作。直到战后文化电影《生存》的出现,德国电影的艺术传统才迅速恢复。60年代中期,在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如冲浪学校、波普艺术、美国地下电影和奥地利动作电影)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实验电影。奉行德国短片艺术传统的制片人与影院保持距离,同时也排斥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1968学运之后,电影节抛弃了实验电影和电影美学,转而讨论政治电影和意识形态。从此,直到1981,电影节才开始为实验电影提供平台。80年代的新短片远离了当时的风格,受到朋克和新浪潮流行文化的影响,配备了价格合理的新一代“速8”消费级录像机。一方面摒弃了60年代的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远离了70年代僵化的结构主义风格。他们就像业余的旁观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却给荧屏带来了一股新鲜血液。如果他们完全固守传统,人们会认为他们类似于早期的先锋派电影,表现主义和达达主义的风格。他们用运动解构、破坏性的方式或积极的组合来创造一个新的绘画世界。这一代人对后来的视觉美学产生了绝对的影响,尤其是在音乐、电视和广告领域。视频或短片电影节很快在德国各大城市兴起。

影院、电视、电影节不再是年轻一代电影人唯一的展映场所。现在的当代艺术也将短片或视频纳入自己的体系。德国电影制作人也被邀请在美术馆和画廊展出他们的作品。其中,最成功的电影人是那些将电影语言应用于当前艺术领域的主题和需求的人。比如马蒂亚斯穆勒,克里斯托夫吉拉尔代,贝吉尔梅尔胡斯。虽然他们的方法和个人风格不同,但他们都非常敏感地使用视觉材料,跨越了艺术和电影的界限,关注社会的视觉世界。

现在因为没有统一的艺术形式或模式,短片的制作风格各异,德国短片呈现出异质的景象。其中纪录片制作占20%。相比较而言,艺术类和实验类短片的数量可能会少一些,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艺术类短片的高质量已经成为德国电影文化的优势。

虽然大部分短片都是在电影学院和艺术、综合媒体研究机构制作的,但这里是新生代导演产生经典佳作的地方。在过去的十年里,德国电影学院的作品在国际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学生短片在大型电影节和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科隆传播与艺术学院(KHM)的Jan Krueger凭借其作品“Freunde”获得了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熊奖。以及获得奥斯卡奖的劳恩斯坦兄弟的《平衡》、佩佩·丹夸特的《黑骑士》、泰伦·莫特戈默里和托马斯·斯泰尔马赫的《探险》和雷蒙德·博伊的《简单的使命》。另一首维特·赫尔默的《惊喜!》(惊喜!)。

可见德国短片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从文化电影到实验电影,两条线索一直贯穿着德国短片的发展,并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