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是怎么被抓的?
中国三国时期的中南少数民族领袖。是东汉末年益州建宁郡(今云南晋宁东)的姓氏。生卒年不详。这位官员在帝国历史上是诚实的。
孟获——一部简明的历史传记
刘备去世前后,孟获跟随益州郡姓吕勇讨伐蜀汉,并煽动蛮族与他一起造反。据《汉书·晋书·春秋》记载,当时川南易帅造反,诸葛亮来到华南,百战百胜。听说有个叫孟获的人,对当地的彝汉很顺从,我一定要活捉他。后来诸葛亮真的在盘东俘虏了孟获。
孟获-浪漫小传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进入郑路南中(蜀汉驻巴蜀,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当时一片混乱,岳越(今四川西昌东)被高定远的人马杀了吕勇,孟获任领军。诸葛亮看中了孟获在当地外族和汉人中的崇高威望,于是采取了马谡“以心为上”的政策,决定活捉他,让他更加能打。孟获竖擒时深信不疑。当年秋,南方四县(张越、宜州、永昌、唐珂)平。诸葛亮利用当地少数民族的大量上层人士,将任意曲帅调任成都为官,孟获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并以南方的牛马充实蜀国的军事资产。此后,南方没有发生大的叛乱。
孟获-历史年表
公元223年,蜀建兴元年。
宜州郡(今滇东)是一个强大的汉族,煽动该郡的夷与蜀作战。
公元225年,蜀国建立三年。
诸葛亮在华南追兵。七擒孟获。孟获得了拜降,就去蜀国做官。
三国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书——
《七擒孟获》和《三国演义》的篇章一直广为流传。据说刘备在白帝城病死后,蜀南发生了叛乱。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率领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贵叛乱,巩固了蜀的后方。在这次意义重大的南征中,诸葛亮为了达到“攻心为先”的目的,七次擒孟获,七次放孟获。今天云南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七抓七纵”的位置。近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黄承宗先生撰文称,历史上确实存在孟获,但七擒七纵的故事其实并不存在。
历史上有没有孟获?
学术界对孟获一直有争议。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志专家张花兰先生撰写了《孟获之辩》,称孟获“无所为公”。他认为:“陈寿之(指诸宸《三国志》)是中国南方的汉奸,写了很多书。若有孟获,必有一点太平,只是他没有背。”他的人被逮捕了七次,他的名字是'增益'。世界上有这样的巧合吗?“张花兰的观点实际上代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那么,有孟获吗?
黄承宗认为孟获确有其人,虽然其生卒年无法考证。孟获的籍贯、家世,多与南中姓氏有关。目前,云南昭通第三中学著名的“孟晓居碑”出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昭通县县城白泥井。碑上记载,汉代孟姓是历史上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姓氏之一。
另外,孟获牺牲的历史很长。根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最早是唐朝和宋朝。至于建国前的西南各省,建庙或附设地方寺庙的地方很多。西昌县只有石柱子土主庙、圣隆寺、五贤庙有祭祀用的神像。画轴左侧第三排有一尊孟获像,俗称“蛮王扫坛”。
孟获是韩还是易?
关于孟获的历史记载非常简略,《汉书·晋书·春秋》只记载他是一个“被外族侍奉”的首领。他是韩还是易?长期以来形成了两种观点。按照一派史家的说法,孟获的民族是汉族。另一派史家认为孟获是夷。
支持汉派的理由是,虽然孟姓是南平历史上最流行的姓氏,但孟姓分为朱体孟和建宁孟。朱体孟家自西汉以来一直在内地做官。建宁孟氏被朱体孟南迁。三国时,有孟雁(朱棣)、孟获、孟淦和赨梦。虽然有彝族祖先是孟获的传说,也有彝族帮助诸葛亮打败孟获的传说。所以孟获可能是南移的汉族。
但支持彝族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的首领世世代代都有中国姓氏,所以不能以姓氏来判断他们的族群。至于少数民族,则是被历代统治者唆使自相残杀,或被下令镇压。所以,彝族人帮助诸葛亮打孟获的事实不能作为孟获是汉族人而不是彝族人的证据。
黄承宗认为,在南中历史上,楚人记载的一些最脍炙人口的名字——王典,确实居住在南中。其实他们的势力时有波动,但他们是少数,长期与当地民族融合。他们大多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迁移到南中的。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基本是普遍存在的。当然,这种情况下的族群被视为当地的原住民。
孟获的族群应该是彝族。近年来,在整理贵州彝文典籍时,也发现了孟的族谱记载。
关于孟获“七擒七纵”的史实是否属实?
“七擒七纵”最早的起源是《华阳国志》第四卷《南中志》。此外,《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有简要记载,引自汉晋《春秋》。但是,在《三国志》的历史中,并没有直接记载蜀志、诸葛亮传、范良极以及当时的领军人物李惠陆开传。但北宋《子简》中提到孟获“七擒七擒,梁仍遣走,不能止之。他说:“龚,天威也,南人不再叛。“显然,它采用了《华阳国志》的记载。陈寿之后的史家究竟是发现了新的材料,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还是只是根据传说而载入史册,还有待史家进一步探讨。
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苗岳先生在第一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诸葛亮有这么大的本事,随便放了孟获,抓了孟获还像个孩子。云南历史著名专家、西南史地专家、原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在《诸葛亮南征路线考辨》一文中说,七擒孟获之事只是民间传说,方志中有记载,不值得争论。方先生在《彝史稿》一书中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考证,认为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若有其事,纯属虚构。”当代著名三国史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先生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说,七擒近乎离奇,诸葛亮擒孟获而不杀,但“七擒七纵”不可思议。
有可能及时“赶七纵”吗?
黄承宗先生指出,关于“七擒孟获”的地点,据《云南元略》“七擒孟获:擒孟获于白牙,今赵州定西岭。在邓舍豪猪洞,即现在的邓川郡捕获的一只。其中一个是在佛光村抓获的,现在朗琼县巡检司就在东二里。运河山上的一次捕获。一擒于隘店,今顺宁府之地。一部攻占于怒江,今腾越州保山县境内。一次火攻,攻陷山谷,也就是怒江的蛇谷。
从这些遗址的分布来看,它覆盖了云南省的广大地区。从当时的交通情况来看,是士兵在行走,马匹在搬运行李。
诸葛亮南征始于建兴三年春,平定叛乱回到成都时已是秋天。从成都出发,到达“五月过泸沽河,寸草不生”的渡江地点,已经三四个月了。剩下的时间,就算一直走,也走不完所有的点,更别说还得七个地方打。
黄承宗认为,“七逃七纵”的故事其实并不存在。后来渲染《三国演义》和剧本,使得剧情特别离奇荒诞。其实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护自己的利益;反对汉朝以来的任命官员统治和派兵驻守的政策。他不用留人也不用留兵,更不用说往华南运粮食了。他不仅赢得了当地领导为他工作,而且还得到了金、银、丹、漆、牛和战马。这个国家有丰富的军事资本。这样他就可以专事北伐中原,同时维持后方华南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