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有记载的春联?
据说五代以后蜀国的君主孟尝君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君主。公元964年底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一个叫辛的单身汉在红木板上写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家客厅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余庆,甲节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的一年享受上一代的遗产。第二句的大意是:节日预示着春天一直在。此后,符涛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仅表现为用平行对联代替了“申屠”和“雷宇”,而且扩展了符涛的内涵,不仅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许愿的内容。
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撰写对联《从化》,并引用宋史为证。梁也是以郎为原型的。北宋张《蜀空郎》(四库全书)卷下一云:“蜀亡前一岁,除孙,命学士辛于寝门上题桃符,以其词功(梁引“非”字于“功”之前),并自题云:“元代等书,《宋史》(卷四七九)及西蜀孟氏,有相同之特点,并加以发展。
然而,一部更早的笔记《毛婷客家方言》详细记录了后蜀末年符涛的对仗话题。他的书《蜀国之兆》中记载:“先是蜀国的主人每年给除日本以外的宫门各一对桃符,分别写上元、恒、李、贞四个字。当时假太子善写书信,选了宫中策勋府的桃符,亲笔写道:‘天垂地接长春’,认为字美。”(据《学习天津为原》)
早在汉魏时期就有在门上悬挂符涛神像以辟邪消灾的习俗。详见韩应韶《风俗依桐》和梁宗谷《荆楚纪年》。按照毛婷客家话的说法,五代以后每年的除夕,每个宫门都会挂上写有“元、恒、理、真”四个字的桃符作为吉祥,这就是春联的雏形。宋太祖干德二年(964年)除夕,后蜀皇太子在自家宫门题写的“天悬余庆,地接长春”四个字,应该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春联。
公元964年,农历除夕之后,蜀国的朝廷在桃符上刻下了正确的文字。无论是客家话还是《蜀》,都把它记录为一种预兆。不同的是,作者是后蜀主孟昶的皇太子,也是孟昶本人。书面对话四个字五个字。对与错?我认为毛婷客家话的说法更可靠。
《毛婷客家话》作者黄休复是一位由后蜀入北宋的博学隐士。《毛婷客家方言》共十卷,是其所见所闻的汇编和杂录(《四库全书提要》)。书中记录的故事都是四川的故事,很多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当代事件。最迟发生在天禧四年(1020),该书被视为作者晚年之作。《述崆峒》的作者张(1029-1071)写客家话时还没有出生。张的《舒朗郎》是一部根据前人记述编撰的《蜀前后杂史》。已经是二手资料了。因此,它对符涛碑文的记载不如黄休复的毛婷客家话可信。
《蜀兆》中提到的伪皇太子,是后蜀主人孟尝君的长子,名叫玄哲。据欧阳修《新五代史》、《宋史》和吴琴《仁臣春秋十国志》记载,玄哲年轻睿智,擅隶书,尝过姚崇《寇真》刻石,与《蜀兆》中相似。
梁章钜的《楹联‘从化’卷一》引用“舒朗”的话说:“这在当时是预言,但后来被贴上了权力,但不知在它之前有没有什么可考的?“没把话说死。由于客家话是当代人记录的当代事件,其成书时间早于郎,因此《蜀兆》一书中记载的春联始期应比郎的相关记载更为可靠。所以,公元964年农历除夕制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不是孟昶写的,而是他的儿子孟玄哲写的。这副春联不是“除夕,余庆,甲节(恭喜)长春”,而应该是“天挂余庆,地逢长春”。
希望能帮到你!